书画从来许自知
——访谈中国文人画画家杨天霖先生
原创:淑曼
禅就是心中所想,行中所悟,一切皆有可能。当拿起画笔画画,对于我,已足够美好。生活中的平淡甚至孤独,都是一种磨练。一切遭遇、感悟,最后都会在作品中心领神会地浮现。
杨天霖,1974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受教于天水书法家程凯先生、西安美院刘文西、陈忠志、陈子林先生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先生。曾在北京学习生活十余年,曾任北京燕京书画院副院长;陕西艺术学院美术教研室主任;现为天水明德书院院长,天水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美协、甘肃书协会员。其美术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并被北京荣宝斋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画集。曾在北京、山东、河北、甘肃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其美术作品被中共中央党校,全国政协礼堂收藏并颁发证书。
酷热的天气,偶然的机缘,当与明德书院院长杨天霖先生,一位有着佛家清净心的文人画画家,捧一杯香茗,相对而淡,便引起了感发和联想;观他慈祥的面容,猜他经历的苦难,包容过的世事,走过的岁月,而今已经历练成睿智、优雅、大气、温文尔雅。让我忍不住想到以擅长人物和山水,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画之祖的王维、王摩诘。王维是个书画音律天赋都很高的天才,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也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读王维的五言律诗,基本以意境见长,并不道破。而我也就在落坐的那一刹那,抬眼观赏到茶室中堂区墙上悬挂的一幅他本人绘之的荷画。和自书清人王了望的一副对联:“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自?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 眼前的情景交融仿佛瞬间入心,由然想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这是一幅典型的文人遣兴水墨画,虽说是画家的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信仰,把佛家了心非心,止无所止的出世思想,清晰地表现出来。鄙人好似心有灵犀地感知画家以心造境的境界,有所寄托而增添了画作的意蕴。以诗入画,是杨天霖先生创作作品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素面秀骨的夏荷,墨色通透,枝叶以写意之笔绘之,外形轮廓简括精确。无不映射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生命之韵。花瓣以兼工带写的笔法,浓墨大写意绘出的枝干,落笔豪放,在浓淡转折之中将形象准确写出,泼墨之叶,巧妙填充了画面的空白,并与缠绕枝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画家隽逸的意境。恰如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自幼饱读诗书,使得文人画画家杨天霖先生的性格内敛 、率真,而他本人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神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感悟,其在创办天水明德书院所提出“三经立院”;即儒家《论语》、道家《道德经》、释家《心经》必读的三本书。儒,告知世人: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道,告知世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佛告知世人: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学习儒、释、道三家智慧,就会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他讲:“人生最好的境界是用平常心看待一切事物,不妄想、执著,修己利生,始终保持一颗清净之心。”清净,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比如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脱落形似,强调神韵,注重意境的缔造和诗书画印的结合。就如同观赏他的书法和篆刻,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一个画家,能有一颗清净之心,谁又能否认他倔强中透出的温润才华,映衬左右?! 不说点墨之间自成一家,令作品题解呈禅意。犹如王羲之《兰亭序》记述流觞曲水,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反躬内省,终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悟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
流年多少光影,你许与不许,又如何?那就只好在儒释道的思想精华里找寻心灵的出路。《心经》启示我们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无论是实物,感受,思维,行动,认识,即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不能执着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这一点后,才能够去掉参透世事的苦空无常,从而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世事,那么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尘世之间也会少很多纷争,则人世间也会成为一片净土。想必白云出岫的自由,和青苔庭院的安静,定是画家杨天霖一生所示而不得的禅心。中国的很多古诗,用到“静”,其实在他画家的眼里更多应该用“净”字。试看《说文》中对净的注解:“净,清净的心;心里没有牵挂。(佛寺。亦称“净宇”)”净,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心常清静,远离杂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扰,因而能做到心无挂碍,自然不会有恐怖和颠倒梦想。觉者看破了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自然不会有任何埋怨。就象死亡这样大的事,在世人看来是最为可怕的,而禅者却好像脱掉一件外衣。一个人若是心中没有挂碍,就会每天过的闲适自在,你会感到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没有了世事的牵挂,你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过一种闲云野鹤般洒脱自然的生活。正如诗云: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纵观画家杨天霖先生的绘画,虽说他不是属于画家中技巧性最好的,但是蛰伏在书斋的他,每日画案前的挥毫,必也是鹤立鸡群,纵墨名闻天下。因为他懂得禅理,渐修与顿悟,心不受外物所迁,就是无念。无念不是“百物不见”,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响,在绘画中体现他文人画家的理想、情操、向往和做人的伦常。更因为人的解脱,乃是靠信心,此道何等的简单,何等的包罗万象。
这么想着我索性翻出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来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借着这种敏感的感觉、感知文人画画家杨天霖先生,凛然于他温柔的画笔。“凛然”是个冷惑的词,会让人想到冬日雪花带着锋芒的冷;而“温柔”会让人想到初生婴孩的脸,触感是柔软的。想等他几十年前就就亦步亦趋画着,他那种直接明快且结构清晰表达的文人画,包含着中国的哲学,直指人心地跃然在一张张宣纸上,与他率性直线条的性格达成今天佛性的投契,不得不说是他精进的修行。
是的,一朵云,只能无心而出岫,留下痕迹,然后浸入心底,它不可触,不敢深想,又不能忘,那是一片无法收割的心事,最后你只能凛然于它的温柔。
本文作者淑曼现杨天霖照摄影/王彬
作者:淑曼
(注: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本平台许可,任何形式的转载均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