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张家川花儿精彩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10月24日 09:24

图片 提示点击上方"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一键关注

 图片




图片

10月17日,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盛大开幕。

来自甘肃张家川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家川花儿”在甘肃馆以活态展演的方式呈现在国内外游客的面前,让人惊叹不已! 


图片

来自张家川的花儿 “不虚此行”,高亢悠扬、委婉动听的“花儿”在这个小小展台上尽散着它的光芒。两名“花儿”歌手,身穿极具特色的回族服饰,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对唱,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声音,迎来了无数人的驻足观看,收获了一浪又一浪的掌声。一曲《绿韭菜》,唱出了张家川少男少女们对爱情的那一份期待。


图片

张家川花儿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元明时期,张家川花儿在当地流传。到了清时期,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为张家川花儿的盛行奠定了基础,使花儿演唱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继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文革期间,民间艺术受挫,演唱花儿的人数迅猛减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民间文化重新被抢救和保护,使花儿的传唱又复苏,出现了马如意、杨国祥、马宝珍等一些演技较高的花儿艺人,使张家川花儿得以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张家川的花儿既有西北地区花儿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的独有特征。它采用本地的语音语调无伴奏清唱,既可独唱,也可对唱;音乐结构属曲牌体,唱腔曲调多为商调式和徵调式,常用曲调有“哎哟哟令”、“阿哥的肉令”以及受当地小曲和秦腔影响形成的独有曲令如“扬燕麦令”和“帮腔词令”;唱词格式为长短不等的杂言体,衬词衬字较多而且意味独特;题材内容多表现爱情,也有赞美山川风物和表现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的。传统代表曲目有采用“哎哟哟令”的《二细的草帽双飘带》和《上了梁梁缓着哩》,采用“阿哥的肉令”的《河里的石头翻三翻》,采用“扬燕麦令”的《扬燕麦》、采用“帮腔词令的《日头上来红似火》,以及《想你着转了两天》《五更月》《想干哥》《白葡萄》《骡子带着马的铃》和《蜜蜂叹》《十对花》《骂媒人》《喝凉水》等。唱法上真假嗓灵活运用,润腔上颤音较多且装饰音丰富,音型上唱腔与唱词语言结合紧密,形成了深情、高亢、悲怆、幽怨的风格特点。


图片

张家川花儿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市县政府和文旅部门高度重视张家川花儿的保护传承,争取国家省上保护的资金投入,制定保护规划,实施全面普查,设立“张家川花儿”传习所,启动传承人档案数字化管理,出版《张家川花儿集》,拍摄花儿影像资料,举办了全县花儿大赛和花儿研讨会,参加省内外展演,获得国家省上诸多奖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第七届成都非遗节上,我市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水雕漆制作技艺、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和省级项目秦安壳子棍参加图片展,省级项目甘谷脊兽参加实物展。


来源: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吧—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tswhlyj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