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打动读者
——刘应尧《子夜心语》读后感
·王钰
2019年9月,我去青海参加“中国近现代史史科学会”学术研讨会和年会,应尧同志打电话说,他已来天水并带来他出版的作品著作,很是高兴,待我回去一定拜读。
青海参加完会后,匆匆赶回天水,只与他在宾馆见了不到半小时的面,就分别了,与他没有聚餐一叙,很是遗憾。
应尧同志出版的《子夜心语》文集,是近几年来的散文作品整理精选而成册的,篇篇有吸引力,语言精练,短小精悍,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散文集。一天下午忙中偷闲正欣赏之际,家里来了一位文友,当看到这本书也想借阅,可一借又与别人传阅就是一、二个月,近日忽然想起要回阅读。
应尧同志与我是同行,他供职于临夏监狱,我在天水监狱工作,与我一样,主要从事罪犯教育和宣传工作,我们常常参加省监狱局《甘肃矫治报》(后改《甘肃监狱报》)和监狱理论研讨会。期间,我们各基层监狱系统从事教育和宣传工作者与报社主编张民学等常常相聚在一起交流、畅谈,久而久之,就成了挚友,相互学习,沟通,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2011年10月,省监狱局委派我们基层的5位同志去北京参加中国传媒大学业务培训,更加深了友情。
应尧同志的文学作品和监狱新闻宣传报道文章,常常在《甘肃矫治报》和其它监狱理论刊物可看到,他的文学作品现终于整理成册出版。捧读他的作品,又回想当年我们在一起的情景,难以忘怀。
应尧同志的《子夜心语》,按司法部《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社主编高文的话说:“是一部凝结着亲情、友情、师生情、故乡情的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情趣,语言干练俭朴,结构凝重……”读他的作品,真是这样的,使人感慨不已,朴实难忘。
《怀念阿勒泰》将人带到了向往已久的新疆现场,因至今我还没去过新疆,可从应尧的作品中窥视到那“土地辽阔、肥沃及大雪纷飞”的新疆,也看到了每当夏季阿勒泰的产粮区和农十师各团部场地,将成千上万吨粮食运送到祖国各地……看到了阿勒泰是祖国的“北大仓”,看到了阿勒泰的山清水秀的山城;阿勒泰山城车辆穿梭在宽敞洁净的街面和拔地而起、高高矗立的楼群;阿勒泰金黄与赤红的秋景;阿勒泰含羞待嫁的哈萨克族姑娘;阿勒泰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又看到了一个戴着花帽的白胡子维吾尔族老人悠闲地骑着毛驴儿经过一座小桥和一队队新疆毛驴儿,阿勒泰被称为母亲河的“克兰河”;阿勒泰时隐时现幽幽如仙境的喀纳斯湖水,还有阿勒泰五、六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响应祖国召唤的热血青年,投入边疆艰苦岁月的建设者……阿勒泰,多么神奇美丽,多么诱人,使人勃发了到此一游的向往和夙愿。
应尧同志的作品注重细节,如电影或电视剧蒙太奇的特写镜头,这也许是应尧同志是一位摄影家,擅于使用摄影广角技巧镜头,将摄影技术而应用融入到写作之中,相通渗入,推出与拉回……由远及近,由近及特写放大,灵活多变,使作品活跃起来。如《风雪毡房情》用细节催人也伤感,一文,大量使用特写镜头(细节)来“说话”,用细节打动人,用细节将人带到那犷野的雪夜,其写作手法达到“炉火纯情”的地步。“那微弱的亮光在风雪中忽明忽暗,而犬吠声却越来越清晰……女主人放下孩子,麻利地往茶壶中添水放茶。伴着炉膛火苗的舞姿,从壶中涌出的蒸汽顿时弥漫了整个毡房,而且还能闻到一股诱人的奶香味……”“炉膛火苗的舞姿”、“壶口涌出的蒸汽”等特写动态的细节,如镜头渐渐拉近,闪现在你面前。同时用远古传说 “白天鹅”故事,怀念所亲历过的“白天鹅”——哈萨克族年轻夫妇。哈萨克族也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篇散文将祖国的汉哈民族情谊描写的淋漓尽致。虽然是文学作品,然而却蕴含着一个国家大民族融洽的关系,团结、友爱,同呼吸共命运,具有不可言喻的民族团结的实际意义。再比如:在《雪国记忆中》:“银装素裹的阿勒泰宛如童话世界……两只麻雀掠过,抖落一枝晶莹树挂,霜雪落在观景人的脖子与身上,霎时冰凉透过全身。”一个由全景镜头渐渐聚焦在特写的一个物体上。雪景的场面、麻雀掠过,由静到动,由树上的雪落到路人的脖子上,冰凉透过,这样的场景,小时候我也经过,有这样的同感。应尧同志善于观察事物,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和驾驭文字的功底是不会写出这样的佳句的。在他的《我与电影》一文中,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童年时期“露天看电影”的情景给人又是一个回放,将我也带到那个时期的露天电影时代,童年时期最大的奢侈是露天电影,当年的场景又萦绕于脑海。每当太阳还没落山,生产大队碾麦子的社场已挂上银幕,我们小伙伴跳跃如燕,奔走相告,晚上草草吃上几口,早早带上小凳子跑到银幕前占位置,有的还搬来石块和半截砖头,有的小伙伴并写上自己名字的小纸条,甚至还写上父母的名字占有一席之地。
应尧同志描写新疆农场露天电影情景,与内地差不多,“当放映机胶片开始转动,一束强光射向银幕的瞬间……伴随雄壮激昂的进行曲忽然突兀于眼前,霎间心‘咚咚’直跳,似乎要蹦出喉咙。”描写那个年代人们对露天电影的渴求和诱惑,读此文,怀念与当年纯真、纯朴的童年风尘岁月和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使我与应尧同志同感,激情于怀,热血激荡,回味无穷,应尧同志真将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写活了,写“沸”了。
在“亲情篇”的《父爱如山》、《慈母情》、《清明忆姑妈》等,彰显了人世间宽大无比的亲情和厚爱,正如他在《父爱如山》一文中所说的:父亲“就像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却照亮了孩子们的前程,为儿女们遮风挡雨,撑起家庭的一片蓝天”。慈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文章中有的情节读着读着就不由得让人也掉泪。生活困难年代,由于饥饿和寒冷,加之行程的颠簸,他二弟去世,在漆黑的夜幕中,母亲跪地在干河沟旁,撕心裂肺地哭喊的凄凉情景,用细节描写着其母忍受着巨大的失子之痛,让人联想到亲人生死离别难以想象的痛苦。
应尧的“游记篇”中,可能因篇幅厚度的问题,仅仅选了三篇,我曾记得《甘肃矫治报》上多次看到过他的游记散文,篇篇将描写的“飘飘欲仙,醉卧于美丽的山水之间”,如一幅幅幽美的画卷,读者置身于现场。我曾给同行说过,应尧的游记挺好的,他写茫茫戈壁瑰丽的落日,桂林山水的清秀,哈纳斯地貌幽深峡谷的秋迹……还有描写新疆草地的场景动态。“偶尔有毡房出现,酣睡的羊群拥在毡房四周,如盛开的白色花瓣,随着秋天的朝阳升起,峡谷中的毡房逐渐多起来,奶茶飘香,炊烟袅袅,羊群在山谷间静静地吃着牧草,蠕蠕而动。”一幅多彩的原野牧场画卷展现在你的面前,如欣赏一幅美图。这样的描写如一组镜头由远眺场面渐渐拉回,悠悠地在你眼前晃动,如痴如醉,啊!多美的喀纳斯草地!“静静地吃着牧草,蠕蠕而动。”又是一个动人细节,妙!
“人生只有梦,世界就会充实和精彩,因为有梦,跋涉者的脚步才会坚定有力,继续前行。”应尧曾与我一样是一位监狱人民警察,肩负着教育改造罪犯的责任,在狱内大量繁杂的工作压力下的同时,挤出时间而进行业余写作,又利用节假日(节假日有时也要值班)仅仅一点时间写作、摄影,既充实又紧张。他将从新疆成长和临夏工作过的地方记录下来,梳理成章,这些地方成了他写作的摇篮,成了感悟人生和激发热爱生活的厚重土壤,他饱蘸情怀之笔,讴歌了人生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他的精神质朴。尤其在监狱特殊环境中,谱写着生命颤音的一曲曲旋律和文化价值活力的生命“细节”赞歌!
祝贺你,应尧,我的同仁,我的学长!
期盼你再出一本佳作!
【作者简介】王钰(笔名:覆盆子),甘肃天水市人,毕业于某大学历史系。 2005年以来,先后出版文集《笔走大墙内外》、长篇纪实小说《25号监舍》、文集《上磨的灯光》、中篇报告文学《难忘的岁月》、发表中篇小说《九花》,主编《神农山与神农文化》,发表论文《青少年纹身初探》、《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矫治对策》、《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等十多篇,论文代表作《敦煌出土的伏羲、女娲砖雕图小考》、《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教育改造罪犯尝試》、《以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教育改造罪犯“道德观”》分别被司法部、中国监狱学会、天水市社科联等评为“金剑文化工程”优秀文章二等奖和优秀成果二等奖,司法部颁发银盘一个,10多家社科单位收编《文库》、《丛书》。
其散文代表作《祭父》、《祭灶》、《难忘的龙南》等分别发表在《散文世界》,《东方散文》、《中华散文竞赛大观第三卷》中,并获得中国散文大赛优秀奖。
现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甘肃传统文化研究会"三皇文化"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作家协会、天水市作协会员等。
举报/反馈

天水新时空

2030获赞 422粉丝
弘扬地方文化,彰显地域魅力!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