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76次献血超5万毫升回报社会(图)

2011-02-01 来源: 浏览量:
年轻的唐小平是“老献血”了,坐进献血屋,他一点不紧张 王亚东 摄 
年轻的唐小平是“老献血”了,坐进献血屋,他一点不紧张 王亚东 摄
 

   作为拥有2000万左右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肩负着面向全国打造亚洲医疗中心城市的重任。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上海近三年平均医疗用血量已超过42万人份,出现很大的需求缺口。

  未来几年,伴随本市新一轮医疗资源布局“5+3+1”工程正式启动,血液募集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提升血液募集数量、保障上海临床用血需求,需要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成为临床用血坚强有力的后盾。

  我们需要像唐小平这样的献血英雄,也希望无偿献血成为每个健康公民的自觉行动。

  闵行区有个外来务工青年唐小平,30岁不到,不仅拿到了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还摘取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昨天,在离沪回老家福州过年之前,唐小平又如约来到了献血屋捐献血小板。细细一算,他在上海的献血次数已达到39次42份,加上他在老家献血的37次,达到了惊人的76次,献血量更是超过5万毫升。

  献血明星不可貌相

  去年,本市A型血一度偏紧,这本是正常的周期性紧缺,不巧碰上全国各地闹起“血荒”。记者在采访时,偶然得知唐小平就是A型血,2009、2010两年里,每隔28天期限,他就去梅陇献血屋捐献一份血小板(800毫升),从未间断,成了小有名气的 “献血明星”。我很是纳闷,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容易,坚持那么多年,需要怎样的毅力和信念啊?这个刚刚三十而立的80后小伙子,究竟是“神马”人呢?

  预约采访,费了不少功夫,一会儿在南京路、一会儿在吴中路,一会儿又到了漕宝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电话里的普通话,带着福建人特有的南方口音,他很有耐心,显得更细声细气,“不好意思,我每天都在外面跑,不是在公交地铁上,就是在走路。”

  约到最后,还是决定到他家里去。傍晚5时,记者在罗锦路口等待着唐小平,远处走来个瘦瘦高高的身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一些,单肩挎着一只硕大黑色的工具包,“你好你好,让你久等了。”他走过来,拿下手套伸出手。“你是唐小平吧?”我揉了揉眼睛,实在不敢相信,数九寒天,他竟然只穿了一件棉毛衫和薄棉夹克衫,但手心里却是热的。

  “习惯了,下雪天也穿那么多。”唐小平笑着说,他没有羽绒服,“手套、围巾、秋裤不能少,寒从脚上起嘛。”想想也是,每天“驮”着20公斤的大包,除了坐车,还要徒步,到了目的地干活,穿多了怎么可能不汗津津。

  小唐一边带路,一边指着小区里的健身苑说,“我不喜欢睡懒觉,早上6时40分起床,就到这里锻炼半小时。”用“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来形容,有些夸张,但是从小在福州农村长大,小唐这样的生活规律从小就已养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说是家,不过是老式居民区的一间合租房。去年结婚后,他就从员工宿舍搬到此地,一张床占去房间大半,柜子、餐桌挤得满满当当。唐小平换上拖鞋,从桌兜里搬出一张凳子,自己正襟危坐在了床上。

  小唐的工作是感应式水龙头售后维护,2007年9月,由福州公司派驻到上海工作,每天在上海走街串巷,小唐兴高采烈地说:“我们的客户有机关、法院、大学、餐厅……能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层次很高,说话很有水平,收获很大的。”

  聊着聊着,他不好意思地说:“借用下凳子吧。”垫着凳子,他拉开门顶壁橱的窗帘,费力地拿下一只行李箱,打开密码锁,献血证、各类荣誉证、各类奖杯、奖牌和奖座等满满一箱,“真的是珍藏啊?”唐小平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哪里,怕被老婆看到,她还不知道我献血,慢慢跟她说,希望她能理解……”

  26本献血证一字排开,唐小平又从箱子里拿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本子上写得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从第一次献血开始,每一次的时间、地点、献血量、献血总量,还有折合出的“重量”。他说,如果按照500毫升0.5公斤换算的话,5万多毫升的献血量,已经达到50多公斤,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箱子里还摆放着一摞摞证书、奖座、奖杯和奖牌,国家金奖、上海白玉兰奖……唐小平笑着说:“拿了多少奖,我真的忘记了,该拿的奖都拿到了吧。”“那这些荣誉对你来说重要吗?”“当然,那是对我的肯定。”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Copyright © 2000 - 2020 0938net.com

版权所有 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