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陇右民间美术的区域发展的特征探索

2010-12-27 来源: 浏览量:

陇右民间美术是陇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陇右文化的主体(劳动者)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着陇右地域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对陇右民间美术的研究除了对其本体进行深入探讨之外,还必须对与之相关联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文化传承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将促使陇右民间美术走出艺术现象的罗列,从而进入人文学科的广阔领域,这是我们研究陇右民间美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作为文化现象的民间美术在陇右大地上分布之广、品类之繁、历史之悠久,又决定了本文必须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去梳理陇右民间美术的个别现象,并力求从这些个别现象中抽象出陇右民间美术的地域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普遍的文化内涵。
      一
    民间美术主要是由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形式,因此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同时又被普遍称之为“乡土艺术”。后者主要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由于民间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同时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华,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民间美术及民间艺术学的研究,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民间美术的学科构建上来,其目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西方工业文明长驱直入、本土文化面临危机的关头,让现代人借以了解历史上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当然,更主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陇右”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其范围主要指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交汇地带,大致包括甘肃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的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这里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是我国的重要文化发祥地之一。陇右民间美术从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遗址到今天的秦安草编工艺,上下几千年;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以及宁夏贺兰山一带的岩画,青海、甘南等藏传佛教地区的酥油面塑,甘肃庆阳的剪纸,到天水的雕漆工艺,纵横数万里。陇右的民间美术以黄河文化、多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源流,兼容游牧、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为一体,包罗了中国西部民间美术的种种素质,陇右民间美术可以说是西部文化的典范。
      二
    陇右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间美术也因不同的地理条件与民族风俗呈现出以下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1.地理环境和物质生存条件的影响,是陇右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陇右地区就其地形而言,主要以山地高原为主(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其中陇中、陇东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黄河自西向东穿越陇中高原,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地形。陇东高原经泾河及马莲河等水流切割冲积、形成了梁、峁、沟、壑、山、岔等典型的黄土地貌。出陇中高原,向西为河西走廊,向西南为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山草原。流经陇右大地的最著名的河是黄河,黄河的支流如大通河、庄浪河、大夏河、洮河、泾河、渭水等分割了陇右一些完整的地形,使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形貌。从民间美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恰当地运用当地材质的特点来看,陇右这块山地高原对于孕育民间美术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早在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地区显著扩大,从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分布来看,当时人活动的足迹几乎遍及现今陇右的每一个地、州、市、县。陇右的中心地带甘肃是全国彩陶最多、品种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些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就是广袤的黄土地和诸多河流所赋予的。如果没有这些地理条件,没有深厚的黄土地,没有黄河及其支流作为原材料,原始人类就不可能生产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彩陶文化。从原始彩陶的分布来看,渭河流域、西汉水流域分布有仰韶文化;洮河、大夏河流域及兰州附近黄河沿岸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火烧沟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沙林文化。彩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伴生着绘画和雕塑的产生和发展,这里的彩陶一般是在器皿中部用棕色、黑色绘出各种图案,整个器皿薄施清水色陶底。其颜料均来自于当地,是当地资源的开掘和利用。就其图案来说非常抽象凝练,技法也异常娴熟,寄托了原始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彩陶图案有抽象和具体两大类。抽象者如网纹、鸟蚊、波浪纹、圆圈、涡纹,积石山自治县三坪村出土的双羊瓮,图案流畅,构图繁缛,被誉为“彩陶王”(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具体者有蛙纹、人纹、鱼纹、舞蹈纹。武威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继孙家寨出土彩陶盆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乐舞的风采。在以后的发展中前者进化为丰富多彩、抽象概括的图案,后者则是写实绘画的滥觞。就造型而言,大胆夸张,兼写真和浪漫是其特色。广河县丰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三件人头器盖(现藏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最早的人像雕塑品;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形瓶,似男非男,似女非女,夸大了乳房和生理器官,寄托了原始人类繁衍自身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他们朴素的审美观。
    石窟寺的开凿和建设,更能说明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与陇右民间美术发展的因果关系,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为陇右石窟佛教艺术的三大精华,同时又各有不同。莫高窟虽然石质疏松,但地质条件稳定,气候干燥,地震少,因此,它以精美的壁画和泥塑见长;麦积山不仅石质疏松,而且多地震,气候较湿润,不宜凿石造像,也不宜绘制壁画,因此它以精美的泥塑佛像见长;炳灵寺石窟石质比较紧密,又少地震,适宜于凿石造像,所以石雕佛像为其特色。再如青海的部分地区及甘南草原,由于畜牧业和乳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用于宗教活动的民间捏塑艺术品酥油花因此而产生。酥油花亦称“油塑”,由于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酥油不易融化,而且便于捏塑成型,因此民间用白酥油,柔和各种矿物质染料,塑成人物、花卉、鸟兽、楼台亭阁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同样的例子,由于新疆东部以及宁夏贺兰山、甘肃的黑山一带崖壁陡峭、山地纵横,历史上又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自古就有羌戎、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这一带的先民留下了令后人惊叹的岩画与图腾。可以说陇右民间美术几乎都是在自身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生产条件对陇右民间美术的决定性作用。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