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佑名镇:土瘠民勤、淳朴好礼——礼辛镇

2011-06-09 来源: 浏览量:

从甘谷县城途经大石而西,沿清溪河上溯十里,就到了礼辛镇。礼辛镇为甘谷、武山、通渭三县交界之处,历来为乡村集市,贸易繁荣,文化气息浓郁。礼辛现今区域面积105。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当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升起时,礼辛的先民就开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活,创造着礼辛厚重的历史。

  到礼辛,让人有一种跌入文化陷阱的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被五千年前的陶片绊倒,犁铧尖上听得一声脆响时,不用怎么猜想,绝对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向现代文明的钢铁叫板。作为渭河文明、黄河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溪河文化在初露冰山一角时就充分体现了深厚和丰富的意蕴。一九八一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礼辛镇遗址,位于礼辛乡礼辛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类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设礼辛里,礼辛成为和城关镇、永宁镇并列的县内三大集镇之一。礼辛以其土瘠民勤、淳朴好礼而得名。

  有诗云:

  “礼让是远古遗风,穷源溯底,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

  “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即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

  “广袤一条街,想开了,天也空,地也阔,风月无边堪共赏;上下五千年,铭记着,失亦得,穷亦通,青史有卷任评说。”

  漫步礼辛古镇,徜徉在清溪河宽敞的河滩上,我们会被这所有优秀文化在礼辛乡沉淀而惊叹!镇内下街为旧街,中上街系新街。礼辛镇东有双庙川泰山庙,依序而建,旧堡一座,名为“万全堡”,俗称“下堡子”。过河是街道,东门署“迎紫气”(现为礼辛镇大门),门里有魁星阁,街北是礼辛镇小学,校西是北极宫。据说原北极宫规模宏大,下有28社48庄,朝拜群众络绎不绝。后院正殿是天爷庙,东侧华陀祠,西侧洞宾祠;中院大殿有无量祖师,东侧是天地水三官庙,西侧是三霄娘娘庙,前院东有灵官庙,西有鲁班庙,中间面对正殿有假山,两侧各有园门,西园门外有家神庙及僧房。前有两道山门,一进三院,院内古柏苍翠,香火常馨。学校门前东有一戏楼,悬挂牌匾为“居今积古”,可朝东朝西演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有盛会。街西有一财神楼,土木结构,配修凝瑞门。礼辛镇内有中堡,即贾家三亭堡。堡西原有文昌宫及药王庙,南巷后道口为山神土地庙,前面有高大壮观的当铺木楼。街中亦有一牌坊,木架斗拱结构。上街有戏楼,街头有菩萨楼,匾题“紫竹宫”,楼为两层,上供南海观世音,下奉福禄寿三星。楼北是上堡,原名“达隆堡”,内有井泉龙王庙。

  当我们读了著名作家陈继明先生的文化地理大作《陈庄的土与火》,为一种文化的深厚和深长所震撼。如果说陈庄只是冰山一角的话,仅就这一角所体现和诠译的文化意义就足以让礼辛为之骄傲与自豪了。实际上,当礼辛镇遗址以文化符号的意义波澜不惊地永恒时,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趟过彩陶翻起的波澜走入我们的视野,走向另一种文化品格和人文品格的永恒。

  公元1895年,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十八省在京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皇帝“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在上书文上签名的九位伏羌举人中,有一位就是从礼辛镇走来的陈协华。

  1935年,一支北上抗日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于9月26日凌晨,在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率领下,经安远到达礼辛。一年后的同日同时,1936年9月26日凌晨,由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率领的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一路激战后,由安远、王川到达礼辛镇。从此礼辛成为中国红色政权一再光顾的地方,红军走了,留下了精神,革命转入低潮,火种却在暗夜中点燃。礼辛注定要用暗夜里的依稀火星点燃共和国一个灿烂的艳阳天,让历史一次又一次为礼辛的热血男儿凯歌壮行。

  1948年元月,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陈世昌、陈益清、陈保豆参与组织的安远反霸斗争,即安远事变,在将礼辛男儿的忠勇写成火光中的文字时,石庄沟罪恶的枪声中耸立起一个英雄的雕像,仆倒的是肉体,永生的是灵魂。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礼辛古镇发生了惊人的巨变。人们的思想变了。乡民们不再墨守成规,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流发生了变化:青年女子南下广州、深圳打工;精壮男子西上兰州、河西闯新疆,包工、包农,不到年关不回家;小商小贩走内蒙、云南、贵州,直达西双版纳,这些人都挣回不少钱。太平盛世,当个农民也够开心的。

  历史虽然已走进了二十一世纪,但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仍然在这片有浓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传承着,每年正月十五,人们扎高台、踩高跷、装彩车,庆贺一年的丰衣足食,祈盼来年的风调雨顺。这里的人们,正在传承着历史,也放飞着希望。(记者 徐诚诚 通讯员 赵永顺 牛勃 王建军)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