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巷:务农巷(图文)
2号院院门
出巷口的时候,四位逛闲的人还在。她们见我败兴而归,好像对着我又好像没有的说,她们在小的时候,织锦台那里是一座老房子,后檐墙上边的裂缝有两三咋长。那院子人住着老是不太平,这些年倒了好几茬手。这些话,似乎成了我在这个午后面对织锦台体会到的最具体最真切的讯息了。
原本一条普通平常的巷道,有了苏蕙,有了织锦台和璇玑图,再次走在这里,人的情绪便变得复杂起来。对于有着8000年文明史和2700年建城史的天水来说,这段故事其实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但细细一想,她的份量又不可小瞧。这段历史,比起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第一个洞穴的建设要早的多,比起丝绸之路的开启后天水成为此路上的重镇要早的多,比起杜甫流寓天水要早的多,至于明朝时期建设的伏羲庙和天水城内星星点点的明清民居宅院,那不更不消说了。更西端的巷道里,原本朴素的民居院落,有一部分已经开始翻修,最高的竟然达到了四层。在最北端的出口,我又折身走了回来,还是东段的巷道保存的更有味道,更适合于想有关苏蕙、有关璇玑图。快出巷的时候,迎面走来一对表年男女,男的染着桔黄的头发,女的穿着低的不能再低的低腰裤。这不仅使我想到,现在终究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对于这些消费着爱情快餐的青年人来说,或许已经不再知道苏蕙和璇玑图的事了。是啊,在这条老巷里,碰到最多的,就是老人,甚至频频一再见到的,是一家又一家门上新贴的挽联。我不知道,除了老人,还有多少人愿意固守着务农巷,固守着苏蕙织锦的那一块历史的天空……
璇玑图
这则一波三折令人叹为观止的爱情之所以能有好的结局,璇玑图功不可没。璇玑图纵横各29行,全文共八百四十一字。可从左右、上下、里外、交互、退一字、叠一字、半段顺逆、旋回诵读,均能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等多种格式的诗文。武则天在《织锦回文记》中记道:“织锦为回文,五彩相织,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万余言,纵横反复皆成文章”,称其“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自此后,回文诗成为一种古体杂文诗被应用和研究,在近年陕西召开的首届中国汉文字璇玑图回文诗研讨会上,认为图中蕴藏着14000余首诗。璇玑图也成为回文诗的开山鼻祖。
据说,苏蕙在务农巷织锦台织璇玑图时,年仅二十三岁。这样一个闺中弱质的女子,以精意聚于八百言中,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才情之高,慧心之巧,真为千古绝唱。清代诗人杨芬灿为此留诗:“莺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苏娘旧时宅”。据《天水县志》记载,解放前务农巷巷口门楼还悬有“古织锦台”和“晋窦滔里”两面大字匾额的。但今天的务农巷,已经没有这些东西了。当地一位青年作家的文章中称,务农巷2号院后有一座二屋绣楼,就是苏蕙织锦的地方。于是,我走进这个离巷口不远的2号院时。
这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院中央是大花坛,几面歇山顶的古旧屋宇破败之处,已经用现代材料修补过了。院子东南角有一小门,门外果真有一座二层木楼。但小门是锁着的。问问院中南房屋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我,那就是一座绣楼,但不是织锦台;织锦台还得往里走,随便问问里面的人,都知道的。我便想,是啊,一个木质的阁楼,哪里能耐得住1600多年间的风风雨雨!我望着木楼说,能上去看看吗?老人惋惜的说,拿钥匙的人不在啊。我想,反正不是织锦台,不看也罢。便走出了2号院。
继续西行。过了一个向南的分叉路口,又是一个向南的分叉路口。四位中年和老年的妇人正在逛闲。我打问织锦台,她们顺手一指,“就是这最里头的一个院,可啥也没有,没一点看头的”。即便真的没有过什么看头,我也想进去看一看。巷道更窄小了,一顶四人的小轿或许还能勉强通过,但换了两轮马车,可能就难了。最里面是28号院。让我吃惊的是,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大门也没有,两排房子的拐角处的空隙里,将就成了一个最简易不过的方框形木门了。门牌号就钉在一侧的墙壁上。进了院子,四面都是房,可没有过一处是古旧的建筑。南面的更绝,是一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楼房。按巷口妇人的介绍,东面的房子就建在古织锦台的基础上的,但我看一看,还是找不到一点历史的痕迹。四处看看,南房二楼门口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我问这里是织锦台吗?他操着半生不熟的天水话说:不知道。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