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不断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宜居城市

2011-12-16 来源:中国甘肃网 浏览量:

1323997721207.jpg

天水藉河风情线夜景。 记者 赵建卿

  核心提示

  这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城市区块旧貌换新颜……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前进的步伐,天水正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在不停地长高、长大、长漂亮。

  这是一座全民开展“三城联创”的城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绿树成荫的社区和街道、花团锦簇的公园、清洁美丽的乡村,描绘着天水城乡建设的抒情画卷;由生态园、天水湖、湿地公园相连,长达7公里的藉河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整个城市灵气彰显。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天水市城市建设也孕育了新的战略构想,那就是:以新型城市化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打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努力把天水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生态旅游宜居城市。

  “作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十一五’期间,天水市实施‘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城市发展战略,高起点、高品质地推进城市化,不断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天水市市长王锐告诉记者。

  一

  天水有众多的古民居、古树名泉,呈现出厚重的城市文化。这些古民居、古树名泉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秦州区。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天水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珍视历史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编制了《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7条历史街区和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古民居保护院落、241株古树、5处名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确定面积达28.9公顷。

  在采访中,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志斌介绍说,市上经过长达10年的时间,3次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2009年7月得到省政府批准公布。与此同时,依据名城保护规划,该市先后编制实施了《伏羲城保护规划》《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

  在城市建设中,天水市政府十分重视对“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串珠”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根据名城保护规划,天水市将伏羲城、西关城2个古城区和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新巷、澄源巷、育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街区作为重点,加强保护。2007年争取国债2680万元、政府投资680万元,对7条历史文化街区道路按照“尊重历史,原样修复”的原则进行了修缮;同时,配套建设了供排水、供热、公厕、照明、街牌等基础设施,工程已于2010年完工。与此同时,天水市投资近9000多万元,完成了伏羲城保护工程,包括伏羲庙修缮、伏羲祭祀广场建设、伏羲城历史建筑修缮等三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天水市多方筹资上亿元,对历史建筑、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完成了胡氏民居(南北宅子)、天水后街清真寺、陕西会馆、万寿宫、水月寺、文庙及伏羲城古民居等30处历史建筑院落修缮保护工程,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如今,胡氏民居建筑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庆麟宅院、连腾霄宅院、石作瑞宅院、哈锐宅院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国瑞宅院、杨家宅子、贾家公馆等9处古民居,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42处,纳入保护范围的院落101处,从建筑年代看,明代35处、明清65处、明至民国1处、清代39处、明清民国2处、民国1处。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Copyright © 2000 - 2020 0938net.com

版权所有 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