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 匠心筑梦 ——访省级非遗武山夜光杯雕传承人李生强
武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武山人”远在3.8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武山地处秦岭陇山之交、煌煌渭水上游、古“丝绸之路”繁华要道,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祈福圣地,大福武山。分布在渭水南北的仰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达36处,有水帘洞、木梯寺、狼叫屲、圣寿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武山旋鼓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山夜光杯雕、木雕、唢呐、砖雕、柳编、道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酒美醉人,夜光杯美神往。杯以诗扬名,诗以杯传世。唐朝诗人王翰将夜光杯写入诗中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找寻历史的注释:那个旷达觉悲痛的诗人看到的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到底是什么模样,会来自哪儿?
武山县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文物,齐家文化鸳鸯玉玉琮,经过专家鉴定证明,这是4000多年前,用鸳鸯玉打磨制成的用来“礼天敬地”的礼器。不仅在武山,陇西县、定西市、静宁县博物馆也有齐家文化时期鸳鸯玉材质的玉器。武山号称“众山皆藏玉”。1712年的县志上,就有“峡谷蕴玉”的记载,峡为鸳鸯峡,玉是鸳鸯玉。县境已探明鸳鸯玉储藏量达3.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 甘肃市场上的“夜光杯”主要来自武山鸳鸯玉。武山先民利用鸳鸯玉的历史非常久远,但真正大规模开发还是近30年的事情。武山县的鸳鸯玉器以其优良的质地、精细的雕工、新颖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格而蜚声中外。这与一代又一代玉雕工匠的坚守与执著分不开,夜光杯雕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生强便是其中之一。
(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张玉红副司长考察武山夜光杯雕)
走进位于武山县城东关红峪巷雅玉轩小院,展厅里摆满了精致高雅的夜光杯以及美仑美奂的玉器,车间里机声轰鸣,玉匠们正在细致加工,玉雕工作室里李生强精雕细琢 。从事玉雕工艺三十多年的李生强,善于设计构思、具有高超的技艺。他自幼爱好绘画、泥塑、木雕等美术工艺创作,1988年高中毕业后,就去县玉雕工艺厂学习玉雕技术,之后又拜西安玉雕大师林仲儒门下学艺。名师指点,实践锻炼,创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潜心夜光杯雕的设计与技术制作,在夜光杯传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小高杯杯型进行了改进,创作了竹节杯、红酒杯、圆头杯等新杯型。当时传统制作夜光杯的设备和工具落后,加工夜光杯使用铁铊和金刚砂制作,原材料浪费大、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这让经常走南闯北学习先进技术的李生强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钻研学习河南工艺师使用的先进机器后,研制改进了大型切割机、空心台钻及金刚铊等设备,在车床和玉磨机的基础上改进研制出定型机和內磨机,使夜光杯的生产工艺上了一个大台阶。不仅节约了玉石原材料,而且做工省时省力,出活率高。就加工夜光杯外型而言,将一个工人每天的工作量由以前的百十个提高到现在的一千多个,对于研制出的新机器和钻研的新技术李生强并没有保密,而是积极推广销售传授给其他玉磨户和企业,指导许多玉磨户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武山夜光杯雕"品牌。
玉,石之精也;器,艺之工也。夜光杯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只只造型生动优美、色彩绚丽多姿、光辉耀眼奇目的鸳鸯玉夜光杯在明亮光线的投射下显得玲珑剔透、美轮美奂。夜光杯造型独特细腻,薄如纸,亮如镜,花纹秀,有一触欲滴的翠绿,有碎金翠玉的纤细,有薄如蝉翼的明亮。注入酒后,色不变,味更浓。透过光亮,似有淡淡荧光,夜光之名由此而来。用夜光杯斟烫酒,不暴不裂,寒冬时,不冻不炸。从事武山夜光杯雕三十多年来,李生强制作了无数个鸳鸯玉产品,涉及夜光杯和玉雕几百个品种,有几十件作品在全国性大型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评比中获奖。2005年被甘肃省人事厅评为第一批农村实用人材副高级玉雕艺术师,2016年被评定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夜光杯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武山县鸳鸯玉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客座教授、珠宝玉石鉴定专家。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西部商品交易会、甘肃省文化文物博览会、丝路记忆西北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并屡屡获奖,事迹被中央、省、市电视台及各级报社媒体报道宣传。其作品《玉船》获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金奖,《百鸟朝凤》获甘肃省文化文物博览会银奖,《鸳鸯玉十二生肖夜光杯》获天水市第一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人生富贵》获武山县首届玉器精品展特等奖,《玉剑首》被天水市档案馆收藏。
在创作中,李生强一直把绘画作为玉雕技艺的功底,绘制的玉雕手稿,注重立意、章法的贯通,在造型上设计上下功夫,擅长透花雕、镂空雕、深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作品以人物花卉山水、飞禽走兽见长,构思精巧,刻意求新,取材广泛,既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又有崭新的超前意识,雕琢细腻,生动传神,小中见大,大中求精,在玉器行业中颇有影响,特别是夜光杯雕造型古朴,美观大方,深受消费者和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年青人生活观念的转变,一大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夜光杯雕生产的技艺人员和熟练工人相继退出了玉雕行业,出现了青黄不接,人才十分紧缺的现状,作为省级传承人,他心里非常着急,一心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制定夜光杯雕技艺人材培养发展计划,经常到玉磨户中指导技术,带出了十几个技能熟练的徒弟,培训了一批技术精湛的工艺师,积极配合县文旅局、县总工会和武山县鸳鸯玉艺术家协会举办“武山夜光杯雕"技能大赛和夜光杯雕传承人培训班,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和宣传,发挥玉雕大师传承作用,大力开展生产性传承保护,让武山鸳鸯玉夜光杯雕技艺世代相传,产业兴旺发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武山县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次举办武山鸳鸯玉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和武山县夜光杯雕技能大赛,提高武山夜光杯雕传承人的专业水平和传承理念,弘扬和传承省级非遗项目——武山夜光杯雕传统文化,促进玉雕技艺交流,提升玉雕创作、创新水平,推动武山鸳鸯玉雕文化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有效宣传和展示武山玉雕的技艺水平、玉雕产业的发展水平。持续推动武山县非遗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全力打造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项目——武山鸳鸯玉夜光杯原产地特色文化小镇项目。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甘肃古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传承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文化遗产机构管理能力,建设纵贯丝绸之路的综合文化旅游长廊,助力甘肃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综合性特色小镇经济单元,不断扩大武山玉文化产业的知名度。
非遗之美,匠心筑梦。千百年来,诗人吟诵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正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他们遵从内心的声音,倾注心血,做有温度的事,把时间打磨成经典,玉杯永流传。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