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世界书画大赛特优奖证书的天水诗书画研究院院长董晴野
1948年创作的《西湖之春》,林风眠赞之曰“淡雅亲和,诗意极浓”。国画在运笔行气之间,涵浑迷离,色彩丰富。山水气势雄奇,大气落落,花卉疏落有致、冷艳清绝,作品刊入《世界美术作品选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多种美术选集。
1953 年是董晴野人生中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他参加了中央文化部组织的麦积山勘察团,受团长吴作人委托,与王朝闻、冯国瑞、罗工柳等著名艺术家一起历尽艰险,克服困难,以无比的耐心和细心,绘制洞窟分布图,编成至今仍在沿用的洞窟编号,著有《麦积山佛教艺术的美学基础》。通过此次勘察,麦积山洞窟编号由原来的 120 多个增加到现在的 192 个。这是我国目前对麦积山石窟资源最科学、最全面的开发和整理,使世界闻名的文物艺术宝库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董晴野而言,这次勘察不仅拓展了他艺术创作的领域,开阔了吸收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视野,而且使他的艺术人生走向了更加宽广而深远的境界。
1957 年,董晴野被错划成右派,进行劳动改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肉体的磨难尚能忍受,精神的压制和束缚则让他几乎丧失了人生的希望。那段痛苦的经历连同随后二十年的多舛人生,给董晴野的生命和艺术留下了浓重的沉郁色彩,也让他在面对生活时有了更加乐观和豁达的心态。
在苦难的煎熬和磨砺中,董晴野学会了平静地面对一切,学会了珍惜短暂而宝贵的人生。所以,当再次拥有安定却清苦的生活时,他更沉醉于精神的自由和富足。他的艺术创作也因此有了更加深厚的生活积淀,增添了更多来自人生的,难能可贵的豁达大度和自由舒展,其艺术人生也进入一个全新境界。
董晴野早年从“二王”入手练习书法,但经历了世事沧桑,体会了人生流转之后,性格和情感上的巨大转变,使其书法创作从对古人的借鉴中脱胎换骨,自行结体,以独特的运笔风格展现出豪迈俊逸、自由潇洒、神宁气静、风流儒雅的境界。董晴野的书法作品思动灵飞,情趣盎然,大处着笔,气质居先,以诗人曼妙奇特的情思,直抒胸臆,落笔入纸,无矫揉造作之俗骨,有大趣天成之神气,气宇高迈,纯出自然。
董晴野的绘画以整体神韵为主,力求注入情趣变化,以诗入画,以画涵诗,随意下笔,不加修饰。他的画作具有淡雅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涵浑迷离,色彩丰富。山水气势雄奇,大气落落;花卉疏落有致,冷艳清绝。每一幅作品都是雅致高洁,意蕴深远,充分展示出董晴野先生在人生理想和艺术创作上的崇高追求和不懈努力。
董晴野的诗作重音律而蕴意趣,重情真而不尚词华,因其遭遇坎坷而多沉郁高迈之致,气格旷达深远,凛然有豪侠之气。董晴野正是在豁达大度、自由舒展的艺术情韵中,把书法、绘画、诗词、琴艺和雕塑融合为一,互相映衬,互相推衍,才创造出如此独特的艺术人生。
时光的流逝是无言的,但人生走过的印迹却清晰无比。在艰难的承受和不息的历练之后,在过尽千帆却终回宁静和从容之后,董晴野的艺术人生也由此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和更为深长的意味……董先生素养高深,技艺全面,实为当今巨匠,他不仅精书法,善绘画,喜雕塑,还抚得一手好古琴,令许多技能单一的艺术家叹为观止。董先生虽身居西北偏僻之地,但却怡然自得,终年游于砚田而自得其趣。
1981年他修复了麦积山东崖16.7米的巨身摩崖造像三尊,大型历史人物苏若兰、尉迟恭墙雕造像两尊,麦积山临摹造像6件,省市博物馆均有收藏。
1989年国际诗词大赛中荣获特级佳作奖,著有《语言学在诗词中的特殊运用》。他认为没有文学诗词修养的书画家,多沦为艺匠而已。他的雕塑作品,曾于 1991年在日本展出,并刊入日本版《中国麦积山石窟》一书。
1991年受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邀请演奏了古琴名曲,深得师生赞羡,视为神秘音乐。
1997年在纽约世界第一届书画大赛中荣获特优奖证书。书法以“豪迈俊逸,自由漾洒,神凝气静,风流儒雅”为神韵,盖以诗书品格为底蕴,又精习声律,擅操古琴,故能在行气风彩之间,多韵律感,书法家对他的作品评论说:“……作品思动灵飞,情趣盎然,大处着笔,气质居先,以诗人汗漫奇特的情思,直抒胸臆,落笔入纸,龙腾虎跃,无娇揉造作之俗骨,有大趣天成之神气。映带回环,活脱灵动,飞白传神,仿佛隐藏着无尽意趣,迅急处如惊蛇出洞、猛虎下山,有不可遏止之势,顿然收笔,则嘎然而止,斩钉截铁、有雷霆万钧之力,行气章法,若行云流水、纯出自然。大气落落、绝无安排做作之感……”
在黄河碑林刻有他的诗碑,兰州九州台刻有文碑,孔子碑林有《论语》节录碑。诗词作品重音律而蕴意趣,重情真而不尚词华。因其遭遇坎坷,诗多沉郁高迈之致,气格旷达深远,凛然有侠气。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