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天地于形内——书法家周宇春
四十多年前,当那场席卷全国的极“左”思潮涌来时,正值青春花季的他和许多人一道,被卷入社会底层,遍尝生活的艰辛。然而,无论境遇怎样坎坷,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精湛的绘画技法、充满个性的艺术风格使他年纪轻轻便跻身名画家之列;但就在他的绘画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选择了退隐,从此淡出人们关注的视线。他,就是我市著名书画家周嘉福。
叩开周嘉福的雅室,他正和老同学二人坐在两把明朝的太师椅上,悠闲地品茗聊天。客厅摆放的桌、椅、几等各式明清家具材质上乘、做工精巧;嵌入墙壁的博古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陶俑、瓷器、青铜器等各种古玩;墙上几幅足以说明主人身份的字画;飘逸的兰草、清脆的鸟啼、怡然自得的游鱼,使人恍惚感觉到走进了前朝文人雅士的生活里,而窗外不时传来的车水马龙适时地将你的思绪拉回到现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这句话,用在周嘉福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祖籍广西桂林的周嘉福,1952年随父母定居天水。初中毕业后,他与好友丁尚德、王玉琪(均为我市著名画家)一同报考兰州艺术学院,在美术系学习了一年的国画技法。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里,因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又是国民党军官(后起义),家庭成分如此之“黑”的他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下被剥夺了求学的权利。“蹉跎岁月多蹉跎”,为生计,他曾在荒滩戈壁上挖地沟、架设电杆。艰苦的环境中,他用画笔抒写青春的激情,勤奋不缀的练习再加上自身的艺术天分,使绘画技艺不断提高。这期间,他的作品曾多次在《甘肃日报》上发表。
1964年,周嘉福进入天水雕漆厂工作。粉碎“四人帮”后,阴霾散去,人心振奋,满怀喜悦的他创作了自己的成名作《春风已度玉门关》引起轰动。境遇有所好转的他后来被调到当时的天水地区文艺工作室,成为一名专职画家。
周嘉福虽然在艺术创作上主攻山水,但在他的笔下,花、鸟、鱼、虫、人物无所不工。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教授娄溥义曾这样评价他:“其山水意境宏大雄秀,具浓烈之西边特色;花鸟则清逸洗练;偶写人物亦别具一格,生动传神。”他觉得,一个真正的画家,人间美好的景物,凡触动心灵者皆可入画,而作为画家,也要具备世间万物皆可成画的能力。在中国的名画家中,他最为推崇的是徐悲鸿、傅抱石、齐白石、张大千等人,他认为这几位画家的绘画作品题材亦古亦今、尺幅可大可小,无一不是佳作,他们在绘画技法中全面发展,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所擅长而为世人所称道。
成名后的周嘉福没有放松在艺术造诣上的执著追求,他多次外出采风写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在大自然中发现美、感悟美,并将它们一一纳入笔端。1985年,在黄山写生时,偶遇带领学生采风的南京艺术学院
周嘉福是一位富有才情的画家。他认为艺术风格是一个人性格、气质、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去打造的。他常说,做画家,要单纯些,专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他认为,每一位画家因为所处的时代和外界环境影响及个人自身的不足,在艺术创作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静下心来,避开外界的干扰和金钱的诱惑,努力弥补自身的缺陷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专心做画,避开外界的纷繁芜杂,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休后的周嘉福如闲云野鹤般醉心于养鸟、莳花,收集鉴赏古玩,谢绝了美术界的多次参展邀请,专心致力于弥补绘画技法的缺憾。而他的作画时间更是随性,有时候几天不动一笔,有时候一会工夫便画成几幅。他觉得,每一幅作品都是心血的结晶,因此,他拒绝将自己的作品用于社交目的的应酬,尽管有人说他清高,他亦不以为意。周嘉福也是一位有爱心的画家。在1991年中国美学协与日本共同社合办的旨在为“希望工程”筹款的“中国的四季”美展中,他捐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碧山六月雪纷纷》,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贡献出一份力。此外,还热心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在周嘉福的人生和艺术旅途上,始终有一位贤内助陪伴着他,她就是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