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陇山志在春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侠骨柔情绘丹青
如果把著名画家董晴野先生比作一棵大树的话,他的女儿董小侠就是依偎在他身边的一棵小树。吸取父亲的艺术营养在画坛展露头角的董小侠,却不愿被笼罩在父亲的艺术光环里,她对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思考,执著地想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
2006年,可以说是董小侠硕果累累的一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的国画《轻风》在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赛上入展并被收藏;《杜甫在秦州》在杜甫陇右诗意书画作品展上荣获一等奖;《人比黄花瘦》荣获首届“兰天杯”书画大赛最高奖。当同行们和亲朋好友向她道贺时,她内心体验的却是“不受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的滋味。
当年董老被打成“右派”下放到甘泉农村时,小侠才只有四岁。在篱笆墙围起来的小院里,她孤独地用笔在纸上涂抹着一个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她童年的伙伴,就是画在纸上的花草树木和鸡犬牛羊。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精心指点,使她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十六岁随父亲进城的那年,她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甘肃省少儿书画大赛美术作品一等奖。
在父亲的熏陶下,小侠在艺术方面的涉猎也非常广泛,绘画、书法、设计、诗词、古琴,甚至武术,无所不至。她常为自己错过上大学的机会而无法释怀,所以她憧憬着能在父亲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里圆自己的大学梦。1994年,她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当闲暇时的董小侠坐在西子湖畔,全身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桂花香中,想象着当年父亲悠然自得地划着自制的小船荡舟的情景,她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喜悦。然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董小侠却历尽了坎坷和艰辛。她每天骑车近一个小时到校,除了上课之外就是钻到图书馆里,她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知识,上学期间她几乎翻遍了图书馆的所有书籍。为节省时间,她就着馒头吃咸菜;为了省钱买书,她曾跑到菜地里拣菜叶子,有一次她甚至因缺乏营养而昏倒。
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都是全国知名的画家,为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董小侠常在课余当面虚心求教。刘江老师曾有一条“闲谈不过十五分钟”的规定,凡是拜访刘江老师的客人无不遵其约定。但当董小侠怀揣着许多专业问题前去请教时,师生二人谈兴浓烈,往往一谈就是一个下午。由于董小侠对艺术的执著,对朋友的两肋插刀,在学校里,同学们都戏称她为“西北大侠”。
人到中年的董小侠,在生活中就像一个顽童,非常洒脱,无拘无束,直言快语,爱憎分明。她和上大学的女儿走在一起,勾肩搭背,没有一点母女的样子,倒像是一对姊妹花。她玩起来,纯粹是一个孩子相,毫无拘束,甚至放浪形骸。当年父亲给她取名小侠,以示巾帼不让须眉之意。
董小侠视艺术为生命,视艺术为快乐,沉浸其中、乐而忘返。她觉得,选择了艺术就是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寂寞,选择了清苦。
董小侠在艺术上严谨认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把绘画练书法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她很少在晚上12点之前睡觉,凌晨1-3点才是她艺术创作的黄金时间。她喜欢把设计理念融入在美术和书法作品中,每画一幅画,先构小图,几易其稿,甚至推翻重来,直到满意。她练习书法时,书法就是舞蹈,就是韵律,饱含明快而激昂的张力。在她的画里,山水的流向是人生曲折的表象和自然的反映。董小侠的书法是用绘画的功力画出来的,而画是用书法的功力写出来的,她的作品洋溢着唯美主义的情绪和深厚的文学修养,每一幅画都是自己心灵的折射和映照。董小侠刚刚收笔的《太行清秋图》,凡是欣赏过的人无不感到震撼和感叹,整个画面用灰色的基调,展示了深秋的太行山苍凉、雄厚、粗犷、伟岸的形象,但细看一山、一草、一树、一石,无不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饱含了一个女性细腻、真挚、丰富的思想感受。
董小侠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曾经历过许多挫折和磨练,这一切对热爱生活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她的父亲董晴野、丈夫骆晓萌和丈夫的兄长骆根兴都是卓尔不群的画家,他们的艺术成就犹如三座大山,让她望之弥高,并激励着她在艺术之路上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她将自己对生活、艺术和生命的思考和追求用心凝聚在笔端,化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