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追寻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醉心笔墨 写意人生
张永福的身上全无一点艺术家的特征,身为书画家的他更像是一位忠厚和蔼的长者,给人一种沉稳踏实的感觉。这和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天水市西关有个山货市,是个很热闹的所在,聚集了很多来自各地的木匠、铁匠、书画装裱师和唱戏的艺人,按现在的说法,是一个民间艺术家聚居,民间艺术十分繁荣的地方。张永福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名的银匠,工艺精湛,靠手艺养活着一家老小。张永福小的时候,经常穿梭于民间艺人的中间,对画皮影、脸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也经常照猫画虎,时间长了,居然也画得有模有样。
张永福九岁才上学,那时天水刚解放,老师发现他能写会画,便让他办黑板报,画毛泽东、朱德的黑白标准像,挂在每个教室里。上二年级时,张永福和同学们去石马坪春游回来画了一张水彩写生画,这幅画被送到省上参加了全省青少年书画展。老师看到他在绘画上很有天赋,便让他参加学校的美术班,他喜欢齐白石的写意画,经常临摹白菜、萝卜,后来又临吴昌硕的写意画,用心揣摩大家的笔法,有了不少长进。
张永福在十五岁时,参加了市上举办的画展。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张筱辰看到张永福的画,对此赞不绝口,正好张永福也在近旁,馆长便将他介绍给了张筱辰先生。张永福此后专门拜访了张筱辰,并拜其为师。张筱辰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大收藏家,收藏有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赵望云、黄胄等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而且在家里挂的名家作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批,这使张永福能够接触到不少名家不同风格的精品,不仅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而且增长了见识。
张永福上初中时,曾被保送到西北师大美术系,但由于收到通知太晚了,以致错过了上学时间,上高二时,招生老师来校看到了他的作品,便推荐他上了兰州艺术学校。这个学校由兰大文学系、西北师大美术系、战斗文工团组成,可谓人才济济。他在校期间(1959年)参加了全省首届国画展,并获得了三等奖。
毕业回天水后,他到天水县文化馆工作,后来又调到天水市文化馆,由于当时的政治宣传任务多,经常画宣传画、连环画。1964年又转到文卫局宣教科,搞医疗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2000年,张永福在秦州区防疫站退休后,便专心致志地画起了画。他担任了三届十五年的市美术协会秘书长一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书画学习、创作、接待各地书画家、办展览等业务上,还经常参加省、市的展览,组织书画家深入农村,搞书画“三下乡”活动。他认为,好的作品都来自于生活和民间的艺术传承,所以他不论到哪里,都认真发掘民间的艺术来充实自己,因此他的作品不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也是他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在艺术之路上,有耕耘就有收获,张永福就像一位勤奋的老农一样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也收到了不少的回报,他的作品笔墨精炼,功力深厚,气势苍雄,淋漓潇洒,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从艺四十多年来,其作品《果实累累》、《黄河银花》、《驼铃》、《红梅双鹭》、《祁连雄姿》、《天山情》、《紫藤群鹭》、《枝满香雪》、《秋花危石》等百余件作品入选省级及全国各地书画展并获奖,200余幅书画作品发表于报刊及画集。被许多画院、艺术团体聘为兼职或授予荣誉称号。
时光如白驹过隙,几十年的岁月沧桑,张永福从青春年少迈入了人生的夕阳,唯一不变的,是对书画艺术的痴爱。如今,他正忙着筹备个人书画作品展和整理作品,计划将其出版成册,总结自己从艺四十多年的心得。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