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不少日本人因王毅对日强硬感到"失望"

2014-03-12 来源:大公网 浏览量:

关心日中关系的日本人基本都知道“王毅”两个字。

他,作为中国外交官,曾2004年至2007年期间担任驻日本特命全权大使。那段时间,日中关系恰好也处于政治困境,日本与中国围绕历史认识等问题经常摩擦。中国政府强烈反对小泉纯一郎前首反复参拜靖国神社,2005年在中国大城市连续发生的,部分民众暴徒化的“反日游行”也打碎了日本人正视中国社会的心情。

2013年,王毅又要面对比2004-2007更加严峻的对日关系了,而且这次是作为外交部长,毋庸置疑,他不仅要处理好对日关系本身,还要考虑到中国外交的全局,从长远和大局出发探索对日关系的改善与解决之道。其任务显然前所未有地艰难。

之所以说“前所未有艰难”,与王毅作为“知日派”的身份密不可分。

当过知青和工人的王毅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的是日语(1978-1982)。1982年进了外交部之后,他的职业生涯始终跟亚洲事务,尤其日本有关。他也担任过驻日本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以及亚洲司司长等。

我曾在东京亲自目睹过王毅的日语演讲。令人震撼,其日语表达的流利程度、用词水准等,从我日本人的立场看,只能用“精通”或“一流”来加以形容。当时不少日本观众也被他大方,爽快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住。总之,参与日中交流的日本人对王毅先生的评价普遍是高的。

不过,从中国内政的角度看,他作为“知日派”的身份也相当敏感而复杂,即不少中国有关人士会带着有色眼睛观望王毅的工作:“他是日本派,容易对日软弱”。我相信,这是搞外语或搞地区研究(regional studies)的人绕不开的普遍担忧。

  比如,我作为搞中国研究的日本人,往往被本国人视为“亲华派”(pro-china),或“对华软弱”。包括在哈佛大学内搞中国研究的美国人往往也被同事们视为“Pro-China”,被讽刺为“他带着私人情绪,谈中国很不客观,趋于迎合中国”。

深信,王毅外长在国内外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而正因为如此,自从他担任外长至今,王外长对待日本格外小心谨慎。据我观察,他谈及日本时尤其不松口,甚至故意用力,使劲,强硬,免得被国内“对日强硬派”之势力看做自己是对日软弱的。用一名哈佛教授的话来说,“王毅应该这样,否则在国内难以站得住脚”。

3月8日上午,王毅就“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当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问及当前的日中关系时,王外长回答说,“在历史和领土这两个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只有真正坚持和平道路,不再说一套做一套,才能获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

王外长平静表达了立场,但其口气一点没有软弱之分。日本媒体也报道了王外长的回答内容,由于许多日本人为“王毅大使”担任中国外交部长高兴过,自豪过,期待过,所以,不少人对王外长的对日强硬感到“失望”。

但在我看来,如前所述,王毅就是因为对日本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不能够在公职上表现出任何的软弱和妥协。日本人要弄清,直视这一点,不要盲目指望他为我们好。何况,王毅先生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名成员而已,他传达的是官方立场,而绝非个人观点,外界更多需要解读的恐怕是王毅外长表述的背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想什么。

我也注意到,王外长回答俄罗斯塔斯社记者关于中俄问题时,也提到“要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筹备好2015年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

从中不难解读,中国正在“拉拢”其他国家(包括俄国、美国、韩国、欧洲各国、东南亚各国等)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向日本施加压力,甚至通过舆论宣传和战略接触的方式展开“对日包围战”。

2014年,中国外交将继续“积极进取”。

  (作者 加藤嘉一为旅美的日本学者、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