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除外债穷大方?看这五个事实

2015-09-28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浏览量:

  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源:新华社

  事实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承担起更多责任,免债、援助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有名单中,非洲国家超过一半。而中国对非援助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大家都知道,当时中国自身相当困难,对非洲进行无偿援助,有人猜测是不是借此收买人心、控制受援国?针对这种猜疑,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虽然我们不求政治回报,但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却与日俱增,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这些可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最好的证明。就像毛泽东说的“联合国128个成员国中,赞成我们的票一共76个……非洲国家26个,现在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现在对最不发达国家免除债务更不会附带任何条件,也不会牺牲别国利益。历史已经证明,在国际社会上,任何符合道义、维护公平的付出都会收到回报。“中国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借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就是要“多算大账,少算小账,特别要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

  事实三:中国对外援助并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能切实改善当地人生活

  可能有人会觉得,中国“一口气”免除这么多债务,是不是一种不分主次、大水漫灌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很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可持续性的。从援助对象上看,中国的对外援助集中于最不发达国家。2014年,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介绍,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中约2/3投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从援助领域来看,支持受援国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白皮书介绍,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近80%投入到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交通等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或许有人又问,对外援助为什么投向减贫、教育、卫生、文化等这些没有经济产出的领域?不难理解,只有当这些国家有了安定的国内环境后,才能安心发展经济,这不仅有利于受援国自身的发展,长远看也有利于中国与受援国进行经贸合作。以中非关系为例,中非贸易总额到2013年已达2102亿美元,是1965年的近2000倍。

  事实四:外援可以改善他国发展环境、有利于中国商品和企业走出去,中国并非冤大头

  其实,中国对外外援并非只出不进,算“经济账”,外援也是值得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显示,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免除债务使得受援国投资环境得以改善,国家和地区局势也随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使中资企业在非受到更大的欢迎。到2014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仅1-11月,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708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与南非签订机车供货合同,合计将向南出口总额30亿美元的电力机车,创下了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出口的订单记录。从当年的免除189.6亿人民币,到收获708亿美元的大单,冤不冤,一目了然。

  事实五:中国确实还有很多贫困人口,不过我们自己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

  当前,我国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能不能说自己的扶贫工作还没做,就去帮助他国呢?答案是否定。纵观习近平主席的工作轨迹,无论是在河北阜平、甘肃定西、山东菏泽等地考察,还是在全国两会上“扶贫”不离口,在习近平眼中扶贫“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具体到政策措施上,一方面是“输血”力度的加大。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8%。另一方面,是对“造血”的支持。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此后国办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待遇、晋升、保障和培训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加优厚的政策,使得乡村脱贫的人才培养任务有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因此,看待“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在国际上履行大国责任的同时,自己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