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红色地区行:红西路军烈士的一段感人往事

2011-09-09 来源: 浏览量:

据甘肃日报报道  在位于高台县城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馆采访,一只外面包着橙黄色皮子的木质书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杨克明烈士的遗物,它寄托着一家人历经半个世纪对这位革命者朝思暮想的深情,见证了革命烈士光辉无畏的一生,关于它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杨克明,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涪陵县罗家庙,原名陶树臣,后来改名成洪陶、陶正,大革命时期,为了我党地下工作的需要,化名杨克明。杨克明上小学时,父亲拿出保存的书箱,帮他装上学习和生活用品,并鼓励他好学上进。上中学时,“五四”运动的革命思想已在涪陵中学传播,杨克明用这只书箱,收藏进步书刊,四处散发传单,宣传革命主张,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

  1927年,杨克明结婚,他以新时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感染妻子,还给她改名魏俊淑。这一时期,杨克明在四川丰都县城、高镇等地以教书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2年,杨克明告别家乡和妻儿,先后任梁达中心县委书记、川东游击区2路红军游击中队长。此后,杨克明很少回家。为了亲人的安全,他也很少给家里写信。1935年,杨克明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率部队3次越过茫茫草地。1936年10月下旬,红五军西渡黄河,执行打通国际路线、奠定抗日后方的宁夏战役计划,为配合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和策应西安事变的局势而转战在河西走廊。

  1937年1月1日,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红五军3000余人,一举攻克高台县城,俘敌1400余人,缴获枪支500余支,在他们的动员下,有800多人自愿参加“抗日义勇军”。

  1937年1月12日,国民党马步芳部两万多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高台县城发起猛烈进攻。董振堂和杨克明严密组织、顽强抵抗,与敌浴血奋战。最后的时刻,杨克明率十几名战士坚守在城内天主教堂同敌人拼杀。敌人将教堂重重包围,杨克明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时年32岁。

  与丈夫分别不久,魏俊淑就生下了他们的儿子,独自挑起了赡养老人、哺育孩子的重担。公婆相继去世后,她与儿子相依为命。多少个不眠之夜,她凝视着丈夫的照片泪流满面,抚摸着丈夫留下的书箱,苦苦地等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望眼欲穿,难见亲人面。她曾托付亲朋好友四处打听杨克明的下落,仍然杳无音讯,直到1985年4月,才得知亲人早已血洒西路、阵亡高台。

  魏俊淑与儿孙们商量,虽然不能见到亲人归来的身影,但无论如何也要去祭奠亲人的英灵。

  1985年8月17日,杨克明烈士的夫人魏俊淑和儿媳、孙子、孙媳在省、地、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抬着花圈,来到杨克明纪念亭前,为烈士敬献花圈。此时此刻,他们再也抑制不住悲伤的泪水。魏俊淑老人声泪俱下:“我离别了50多年的亲人啊,您睁开眼看一看,我们看您来了……”纪念碑前,无尽的哀思,悲戚的泪水,深情的呼唤,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一起默立致哀,热泪盈眶。

  五十年的朝思暮想,五十年的梦萦魂牵,五十多年的追寻查找,魏俊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早已为了祖国解放和人民安宁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魏俊淑听了工作人员关于杨克明生平的解说后,她既为失去丈夫而痛苦,同时更因为有这样的丈夫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魏俊淑将这只伴随过杨克明的书箱,连同杨克明中学时期的照片转赠给了高台烈士陵园。这只寄托着对亲人无尽思念的书箱虽已破旧,但留在它上面的那一行行抹不去的历史烙印,那一串串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那一片片擦不干的亲人泪水,却如陈年的老酒一般,随着时光的推移愈久愈浓!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