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之旅追寻西路军足迹:抵达星星峡,西路军结束西征

2011-09-09 来源: 浏览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走红色之旅

  抵达星星峡,西路军结束西征

  重走红色之旅追寻西路军足迹(九)

  1937年5月,400余名西路军将士到达新疆哈密的星星峡,与中央代表会师,漫漫西征路从此结束。在新疆,西路军对外称“新兵营”,并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技术。“这些人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

  进入星星峡

  5月14日中午,记者一行从瓜州出发,前往新疆哈密市的星星峡镇。一进入新疆境内,一道山峦就横挡在面前,两边是两座凸起的山峰,国道恰好从山峰对接的山谷隙缝里穿过。这就是星星峡,312国道延伸至此,空旷的天地间,一个只有几十米长的小镇沿着国道排开,除了镇政府、几个相关的检查站和驻防部队外,就只有接连开着的一些饭馆、简陋的旅店、汽车维修点和加油站。20余座烽燧碉堡耸立在两边的山头上,南侧山上竖立着西路军纪念雕像。“当时,与我党建立统一战线关系的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军队和新疆边务处星星峡办事分处驻守在这里。”瓜州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孔祥迪说。

  1937年4月27日,西路军左支队268团到了星星峡。红30军89师副师长杨秀坤等人到星星峡后,即与盛世才通了长途电话,报告先头部队已抵达星星峡,后续部队正在行军途中。

  此时,后续部队的李卓然、李先念一行却陷于甘新交界的荒漠戈壁中。“白天,烈日当头照,气温骤升,地面的砾石滚烫,烤得人如坐蒸笼。夜晚,月光清幽,气温骤降,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如坠冰窟。”孔祥迪说,“在渺无人烟的大戈壁上走了4天4夜,左支队余部终于按中央指示进入星星峡,结束了47个夜以继日的艰难征程。”

  1937年5月1日,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等同志带着一个由40多辆汽车组成的车队,驶抵星星峡,西路军终于与中央代表会师。

  成为“新兵营”

  1937年5月4日,李先念率领换了新装的400余名西路军战士登上汽车,跟随陈云前往迪化(今乌鲁木齐),5月7日进入迪化,在阜新纱厂驻扎、治疗和整顿。

  “两天后,盛世才在督办公署东花园贵宾室秘密会见了陈云、滕代远和左支队主要领导人。”孔祥迪说,“7月,中共中央任命陈云为中国共产党驻新疆第一任党代表,并领导西路军左支队。10月,他又参与筹建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的工作。”

  “盛世才对红军入疆始终存在疑虑,只是迫于斯大林及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暂时没有表露,但他的这种情绪通过下属干部表现了出来。”西路军历史研究者王光元说,“陈云与盛世才进行了谈判。”

  5月初,盛世才派的顾问随同陈云到星星峡后,曾借口“避免出事”,要左支队放下武器。“陈云当时反驳说,放下武器是投降,我们部队到新疆整训,不干涉其他事务,盛督办是同意的,为什么要我们放下武器?”孔祥迪说,“盛的顾问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在不放下武器的原则下,陈云等人同意西路军改穿盛世才部队的军装。原驻地阜新纱厂太小,陈云商请在迪化市东门外盛世才部队营房旁,腾出一套独立的,四五间相邻的院落作为新兵营的驻地。同时,陈云希望用苏联援助盛世才军队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来训练新兵营,培养各兵种的军事人才。“为打消盛世才的疑虑,陈云请示党中央后,取消了西路军左支队番号,对外称‘新兵营’。”王光元说。从此,西路军成为“新兵营”。

  “向文化进军”

  从此之后,幸存的西路军将士开始“向文化进军”。“我们在战场上冲锋,是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现在学习文化知识,也是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希望大家要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样向文化进军。”在迪化,陈云曾这样动员新兵营的将士。“西路军进疆前,中共中央根据斯大林关于中国共产党应建立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独立部队,要打通国际交通线的意见,曾经有过组织总支队去苏联学习现代军事技术的决定。”王光元说,“但总支队建立不久,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撤销了原决定,让总支队留迪化学习。”

  1937年6月开始,陈云整编部队,组织文化知识学习。“陈云与滕代远及原西路军工委领导人李卓然、李先念等研究决定改称西路军左支队为西路军总支队,总支队严格执行共产国际及苏联在新疆建立统一战线有关的不宣传共产主义、不公开共产党员身份、不发展党组织的‘三不’规定,但在总支队内部仍保存党组织。”王光元说。“总支队中大多数人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低,学习困难较大,陈云建议各大队推选自己的小教员,加强课外辅导活动。由于陈云精心计划,多方努力,使总支队经过近4个月学习,大多数人都掌握了两三千个字,能记笔记、阅读书报,也学会了四则算术,为顺利过渡到学习军事技术奠定了较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孔祥迪说。

  1937年9月,总支队进入学习军事技术阶段。动员后,总支队分成了汽车、装甲车、炮兵、无线电、空军、军医和兽医等几个学习班。

  1937年年底,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等领导都回到了延安。两年后,“新兵营”的全体战士也分批回到了延安。“这些人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王光元说。

  文/图本报记者刘勇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