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水旅游 > 民俗风情
羌蕃鼓舞——从渭水源头传来的古老律动【高清组图】

时间:2014-08-26 08:01:41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 字体设置:
热点导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蕃鼓舞等民俗表演  中国甘肃网8月24日讯 (记者 张慧雅 文/图)华夏文明渭河源—甘肃·渭源2014(甲午)年公祭华夏文明先祖大禹大典24日上午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蕃鼓舞等民俗表演

  中国甘肃网8月24日讯 (记者 张慧雅 文/图)华夏文明渭河源—甘肃·渭源2014(甲午)年公祭华夏文明先祖大禹大典24日上午在渭河源禹王广场隆重举行。祭典开始前,还进行了富有渭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社火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蕃鼓舞等民俗表演。

  悠远的鼓声,独特的民族服饰,精湛的技艺,不禁使人沉醉,犹如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

  羌蕃鼓舞是从公元七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歌舞形式,目前仅存的只有渭源县西部麻家集镇路西村一支队伍,当地人习惯上叫“打西蕃婆”。

  它用羊皮鼓做乐器和道具,舞蹈时有2—6名掌旗人导引,十几名青壮年持羊皮鼓敲击起舞,另有十几名男女儿童着彩衣、持彩巾扭行其中。一身着花衫、腰系彩带、手持鞋底针线的老西蕃婆在表演中和男角戏谑逗趣,极尽诙谐幽默。

  在身穿翻毛皮袄持牛尾浮尘的老西蕃的统一指挥下,鼓手们依次表演走四门、龙摆尾、铁绳扣和攒八卦,并表演持鼓绕头、曲腿左右旋转、旋摆跨步、起脚跳等高难度动作。整个舞蹈具有圆圈起舞、鼓铃交加、动作敏捷、姿势粗狂、歌时不舞、舞时不歌的基本特征。所唱蕃曲为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之类。

  羌蕃鼓舞是古代藏羌杂居结合的产物,起源于古代羌民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傩,并渐渐融进当地节令文艺活动中,成为现在的艺术形态。羌蕃鼓舞显示了藏羌民间舞蹈的融合性,是古代藏羌文化的活态载体,隐含了藏羌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渭水源头,在宋朝以前是藏羌汉多民族杂居地。唐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的联姻加强了藏汉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藏羌的宗教祭祀活动也因此在民间流行广泛。后宋神宗派王韶西征时把藏羌少数民族沿茶马古道逐渐推到较偏远的西部山区,主要界限为西秦岭西南和鸟鼠山以西。时过境迁,历史渊源,而留存的地名如沿316国道半阴坡以西有干扎、哈地窝、醋纳、纳定、路麻滩、宗丹等村名还沿用至今,还有遗留在会川大小南川的傩舞祭祀活动——师公子跳神和麻家集一带喜庆丰收的拉扎节,都是西羌民族流传下来的古朴民风。

  羌蕃鼓舞的演变过程,与数千年来的社会历史发展一脉相承,是古羌人与藏族历史文化相容留存的重要“活态”载体。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匿名发表
合作:天水天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148号|
Copyright © 2005 - 2010 Tianshuixinshikong. All Rights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