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武山鸳鸯玉器 (图文)

2011-03-08 来源: 浏览量:

 县城西渭河以北盘龙山蕴藏大量黑绿色蛇纹岩矿。因其最早发现于鸳鸯乡邱家峡北山,故名鸳鸯玉。民国时期,当地人采拾露出地面的光泽形状优美者,手工磨制玩器、雕刻印章,但未能大量开发。1978年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振兴武山工业,鸳鸯玉始得开发利用。
    1984
1986年,县政府投资31.64万元,由甘肃省地质一队负责勘探查明,旷带由鸳鸯邱家峡至城北何家沟,长约14公里,宽约0.52公里(东段150300,中段10001500,西段15002000),厚约10003000,储量3.24乙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矿体呈透镜状,由超基性岩中的橄榄石或辉石受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形成。出露地层比较简单,由老到新主要有震旦系黑云母石英长岩及斜长角岩、第三季土黄色砂砾岩夹含砾泥质砂岩和第四季残坡积层。
    矿石有块状、条纹状、花斑状三个自然类型。块状蛇纹岩平均宽82,灰绿和黑绿底色中,不均匀分布有少量浅绿色斑点。条纹状蛇纹岩平均宽26.5,由各种绿色组成不同色调的相间条纹。花斑状蛇纹岩规模小且夹于块状岩中,上面有不同绿色的斑点或斑纹。矿石吸水率小于0.5%,硬度为莫氏6度,抗压强度为898.3公斤/平方厘米,抗折强度386.7公斤/平方厘米。化学成分为氧化镁39.11%,二氧化硫39.24%,三氧化二铁5.45%,氧化钙0.77%。结构细密、质地坚韧,抗压、抗折、抗分化性强,可琢性高,光洁晶莹,并呈墨绿、络绿、翠绿、橄榄绿、荧光淡绿等多种颜色,暗映天然纹理,恰似龙蛇舞动,云霓缭绕,典雅壮观而成为玉雕工艺品、高级家具配套镶嵌和高级板材的理想材料。
    鸳鸯玉开发于1979年,当年试产玉杯成功。1980年,山丹公社玉器厂建成投产,产玉杯2799只。同年,鸳鸯镇组建采石厂,采掘矿石40吨,价值1.86万元。1981年,城关玉器厂建立,年底,使玉杯产量达到7045只。1982年,县乡镇企业局建成玉石制品厂,开始生产玉石板材;1983年底,县办农机厂改建成玉石板材厂。1984年,共产玉板1682.78平方米1985年,县政府与白银公司联合成立甘肃省鸳鸯玉联合开发公司,加大鸳鸯玉开发力度。县乡镇企业局所办玉雕建材厂和东顺、滩歌、榆盘三个乡办玉器厂也相继建立,当年全县国营、集体玉器厂发展到9家,个体玉器加工户38家,设备88()。产品从玉杯、玉板拓展到玉砚、笔筒、台灯、香炉、镇尺、建身球等36种。当年全县玉雕产品达4.2万件,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并打入国际市场。以后,产品继续拓宽,工艺不断更新,经营面不断扩大,至1989年底,全县有各类经营户800多家,从业技术人员逾万。年产矿石8000多吨,各类工艺品100多万件()、板材8000多平方米,产值3000多万元,玉石板材逐渐步入世界著名石板行列。
    近年来,随着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鸳鸯玉新品迭出不穷,已发展成为我省最知名的旅游产品之一,部分鸳鸯玉新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珍贵礼品馈赠给了来访的外国领导人,使鸳鸯玉再度走出国门,远销印度、日本等国。鸳鸯玉加工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县共有玉器加工专业村4个,玉雕加工企业6家,个体私营加工户380多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年加工能力138.6万件,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同时,带动了包装、运销等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这些产品以工艺精巧美观、造型生动优美、风格独特誉满国内外。
  
 武山鸳鸯玉系列产品已成为甘肃最知名的旅游产品之一。鸳鸯玉器加工也成了武山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
    值得每一位武山人自豪的是:据地质部门勘测,从何家沟到鸳鸯镇北山,在连绵15公里的盘龙山一线,蛇纹岩(鸳鸯玉)贮量达3.2亿立方,居世界第二位。
    在鸳鸯玉器加工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任玉雕艺人们施展才华。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