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公——汪德臣(简历)
汪德臣 - 个人简介
汪德臣(1224—1259),蒙古国将领。字舜辅,又名田哥。巩昌盐川镇(今甘肃漳县)人。蒙古汪古部人。巩昌府便宜都总帅汪世显次子。年十四,以质子侍皇子阔端。乃马真后二年(1243),袭父职,从征蜀,出忠、涪,所向皆克,援兴元,却宋军。蒙哥汗二年(1252),受命修治利州等城,立屯田居守,以为取蜀之计。八年(1258),从汗攻宋,取苦竹、长宁,收降运山、青居等。九年,会诸军围攻合州钓鱼山,病卒。世祖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谥忠烈。
汪德臣 - 初露锋芒
汪德臣(1222-1259),字舜辅,汪世显次子,太夫人潘氏所生。因出身将门,时逢战乱,耳濡目染,尽杀伐征战之事,自幼即习骑射,多有过人之处。当汪世显投降蒙古之时,他才十三岁。蒙古皇子阔端不仅赏识其父,而且赏识其子,十四岁时,征得汪世显同意,派遣至上都,觐见窝阔台大汗,赐名“田哥”,命随侍皇太子。后又质于阔端王府,亲受蒙古贵族的培训、影响,武事亦更娴熟,“侍太子游猎,矢无虚发”,常常受到赞许。“十七岁时,回到巩昌,便跟随其父出征四川,在战场上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将领的勇武和才干。1243年,汪世显病故,德臣虽是次子,但在兄弟七人之中,以文武才略出众,承其父及阔端之意,受命承袭父爵,佩虎符,统领总帅府所辖各军,时年21岁。
这一年秋天,蒙古兵为配合东线主战场的进攻,牵制南宋在长江中上游的兵力东调,在四川重新发动攻势。汪德臣率兵入川,直抵泸州,后又撤回。1245年,蒙古增强了四川兵力,再次大举进攻,德臣再度入川,乘虚直达忠州(今忠县)、涪州(今涪陵县)一带。第二年春,因窝阔台病逝,长子贵由
即汗位,权力核心发生变故,蒙军攻宋暂缓,并从部分地方撤退。乘此机会,南宋四川宣慰使、兵部侍郎余玠调集兵力与汪德臣部决战于运山。宋兵因士气高昂,战斗十分激烈,汪德臣亲自率兵在前,乘马被飞石击毙,便步行指挥冲杀,攻开外城。其三弟直臣在攻城中阵亡。德臣迅速北撤,回驻巩昌。1248年,又奉命讨伐西羌,他指挥队伍越过川北荒凉的草地,直抵松潘,将羌人击退而还。几年之间,身经百战,进攻时他总是冲杀在前,撤退时则亲自断后,勇冒锋镝,奋勇当先,成为蒙古军中很有名气的青年将领。1251年,余玠乘机重整四川防务,直达被蒙古兵占领十几年的汉中,汪德臣与邻近各军昼夜驰援,余玠闻其名而退。
汪德臣 - 进屯益昌
1251年,经过一段政局动荡之后,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长子蒙哥即大汗位,汪德臣赴上都觐见新君。蒙哥早已熟悉汪德臣的名字,晤谈之后,更为器重。他所奏对的意见都一一采纳,赐以章服,命其回任原职。第二年,蒙哥重振军威,再度大举攻宋,主力从长江中游突破宋军防线。同时,命汪德臣在嘉陵江上游的沔州筑新城,巩固防御疏通漕运,作为今后进攻四川的后勤供应据点。汪德臣按期完成了任务。1251冬初,四川战事转剧,汪德臣一路进至嘉川(今旺苍县一带),又奉命与元帅纽璘创立利州(今广元县)。利州位于嘉陵江与白水江交汇处,当剑门孔道,处川北战略要地,原城池年久失修,荒颓不堪,百姓亦多数流亡,汪德臣重新规划修城,纽璘为其报功,颇受嘉奖。同年秋,从利州出发,奉命南进直至嘉定(今乐山县),在城下扎营。宋军在半夜出城偷袭,汪德臣被迫应战,杀伤数百人后即北撤。随即进攻绵州(今绵阳县)。在云顶山,宋军夜袭营寨,汪德臣提早发觉,杀伤数千,俘虏数百,大破宋兵,乘胜进攻隆庆(剑阁),多次在夜战突袭中获胜。时蒙古都元帅太答儿被阻于剑门,汪德臣便从峡谷中间道前进解围夺回剑门险隘。回兵至马漕沟,遇宋伏兵,截断归路,便麾军力战,汪德臣亲自擒获宋将罗廷鹗,威震川北。
1253年春,蒙哥命汪德臣节制利州一带各军。这时,忽必烈(拖雷四次蒙哥之弟)正受命负责“漠南汉地”军政,率兵征讨云南。路经川北时,汪德臣晋见忽必烈,陈述了许多意见。主要是蒙古军应在四川各占领地方停止破坏农田,造楮币、给盐引、通商贩,减轻赋役,疏浚漕运屯田聚粮,强化基础。忽必烈很高兴地予以采纳。即命设立专管屯田官署,在沔州设立漕运司,大量贮备军用物资。并奏准以其兄汪忠臣总摄帅府事务,使自己得以专负“益昌进屯”之责。于是,他观察地形,在宝峰筑城,仍沿用唐初以利州为益昌的旧称,将新城称为益昌、成为川北各军事据点的中坚,由他负责以益昌为重心的屯田、防戍体系。另派他的四弟汪良臣率数千兵驻守嘉陵江以南,与益昌成犄角之势。经他规划经营,这一带开始从战争破坏中恢复了生机,周围宋军亦不敢有行动。
汪德臣 - 攻克苦竹
1254年春,蜀中大旱,嘉陵江水位下降,运输颇难,军粮不济,部分蒙古将领建议弃城而走。汪德臣便将自己乘马杀掉,分饷士兵,并激励将士说:“国家以利委我视为规蜀大计,当死生以之,奈何轻弃?”遂率兵奇袭嘉川,得军粮二千余石。继而攻占阴平、彰明、宋云顶守将吕达率五千兵截击,汪德臣与其激战,生擒吕达,杀伤宋兵千余人,又获粮五千石。不久,水陆交通恢复,粮饷纷纷运至,军队屯田也获较好收成,军饷遂丰绰有余。然后招集流亡百姓,归家种田,商旅通行,利州名符其实成为巩固的战略基地。同年四月,俘获南宋提辖崔忠等,又叫他们招降了苦守将南清。降兵及家属凡愿意回家者皆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种田,众人十分感激。汪总帅之名传于附近州郡,各山寨相继投降。五月,南宋新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余晦遣统制甘润领兵数万在紫金山筑城,汪德臣选精兵衔枚夜进,奇袭紫金山,大破宋军。1255第二年,又击败宋将焦远,将其押送往苦竹的粮秣全部截获。1255冬十月,二万宋兵及大批军粮再度增援苦竹,又被汪德臣击溃,获粮船二百余艘,凯旋而还。
1256年春,再次赴阙觐见蒙哥,赐以金帛、名马、锦衣、玉带,以示嘉奖。回蜀后,更大力经营防务,从渔关至沔,架设桥梁108座,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1258年,忽必烈绕道吐蕃占领大理,完成了从南面包抄四川的军事部署。蒙哥则亲统大军,主力由川北深入,几路分进合击,全力伐宋。元帅纽璘与宋四川制置使蒲择之大战于成都,不利。纽璘向汪德臣求援,汪德臣派遣将士赴援纽璘,并鼓励说:“先破敌者当奏请领此城!”七月,蒙哥到达汉中后,将此事奏闻,蒙哥令暂记录在案,待统一全国后由汪德臣论功兑现。十月,蒙哥到达利州。不久,驾幸益昌。一日,与汪德臣并马立于北山,环视四周,群峰巍巍,问起这一带敌我双方的态势,赞叹道:“朕在和林,自南来者,盛称汝立利州之功,今见汝身材甚小而胆甚大,不知敌曾薄汝是城否?”汪德臣回答:“赖陛下洪福,未曾一来。”蒙哥说:“彼惮卿威名耳,特赐金带敕勒石记功。”蒙哥见嘉陵江与白水江交汇处水流湍急,担心大军难以渡过,汪德臣说可以修桥。于是调集军民,数日之内即在白水江架浮桥一座,当蒙哥亲到桥头视察时,大为惊叹说:“汪总帅言不虚发!”赐白金三十斤,命刻石记功于江滨。
原南宋苦竹守将南清投降汪德臣,后来南清北上朝见大汗,他的部下杀其家属,苦竹复归于宋,蒙军再攻未克。于是蒙哥命汪德臣尽快拿下苦竹,扫除南下成都的障碍。
苦竹是川北一大险要,亦是成都屏障。三国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守御于此,力战而死,邓艾大军逐得以迅速兵临成都。该城周围道路尽是悬崖绝壁。汪德臣受命,选定进军路线,率领人马迅速出击。他在最前面指挥开路,遇有险阻,弃马步行攀援而上,将士在后紧跟,进军极速。蒙哥远处观察后惊叹到:“人称汪总帅胆勇,果非虚誉!”进抵城下,守兵大出意料,惊慌失措,早先率兵增援的赵仲武开城投降,而宋守将杨礼却拼死拒战,蒙军奋力攻击,于当天破城,南宋在成都以北的屏障终于拆除。
四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还特别旌表他“当先皇开拓之初,负益昌进屯之责,宝峰始筑,南人不敢加兵,苦竹既平,山寨继来输款”的功绩。
汪德臣在攻克苦竹后偶染疾病,蒙哥亲率诸王前去看望,并抚慰说:“尔疾皆为我家!”亲持葡萄酒以进,又赐以玉带。汪德臣感激谢恩,并当面将上次所赐金带让给了他的同事,蒙古将领忽刺木。
汪德臣 - 飞石击中而死
攻克苦竹后,汪德臣派人致书南宋龙州(今江油县北)守将王德新,劝其归顺,即愿投降。汪德臣奏知,蒙哥准其投降。十一月初,蒙军进攻长宁(今剑门关以北),攻克山城鹅顶堡,知县王仲降,守将王佐被俘斩首。于是大军水陆并进,汪德臣为前锋大将,南下阆州(今阆中)大获山。蒙军派王仲前去功降守将杨大渊,被杨所杀。双方激战数日,蒙军夺取宋军水门,拒其生路,守将皆促杨大渊投降。大渊只得派其子到汪德臣帐前乞降。汪德臣准其所请。第二天,杨大渊率城中官吏将士出降。汪德臣将其引见蒙哥,“宪宗命诛之,汪田哥谏止,乃免。”杨是天水人,原为南宋阆州统制。投降后让他招降蓬州(今仪陇县南)、广安(今广安县)诸郡。数年后,升至东川都元帅,还时刻不忘汪田哥的活命之恩。
蒙哥召集诸王及各路大将,在阆州行在举行军事会议,重新部署了伐宋军事,会后,元帅纽璘一军步兵五万,战船二百艘自成都出发,连克彭(今彭山、眉县一带)、汉(今广仪县)、怀(今金堂县南)、简(今简阳县)、隆(今仁寿县)各州,并封锁重庆江口。蒙哥亲率北路军仍以汪德臣部为前锋,自阆州出发,连下运山、青居、大梁等山城,攻克相州(今南充市)、遂宁(今潼南),于年底到达南宋的军事要塞合州,并形成合围之势。
合州位于嘉陵江、宕江、涪江三江会合处。1242年,名将余玠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全面负责四川军政,大力加强防御体系。他采纳了播州人冉璞、冉进兄弟的意见,把四川的防卫重点放在合州,并在一处“山最高,逶迤如龙蟠,故名龙多山”筑城。“山在州治东北,渡口十里至其下。其山高千仞,峰峦岌岌,耸然可观。其东南北三面据江,皆峭壁悬崖,陡然阻绝。修城之后,凿山通道,路曲之次,方可登临,其西南山稍低。”明代合州进士冯衡诗句“三江送水开天堑,千嶂排方控蜀疆”确切地道出了地势之险峻,位置之重要。于此筑城,居高临下,控扼三江要塞,屏障巴蜀荆湖,随之又选形势险要处筑起了青居、大获、云顶、天生、大梁等十余城,囤兵聚粮,互相呼应,组成了以合州为中心的川中防御体系。这时,合州守将是王坚、张钰,二人智勇兼备,加上兵精粮足,城防险固,迎着暴风雨,镇定指挥,奋力坚守,使蒙古军的迅猛攻势,被遏制于此,十余万大军被死死拖在城下,达多半年之久。
1259年,蒙哥指挥大军再次猛攻钓鱼城,屡战不克,损失惨重,沿江死尸累累。蒙哥见硬攻不行,便派降将晋国宝前去劝降,被王坚严词拒绝。晋国宝于夜间偷出城门逃跑,被王坚派兵追回,押往校场斩首。王坚涕泣誓师,军心大受振奋。此年大旱,“自春至秋,半年无雨”,又兼疾病流行,蜀中六月,赤日似火,蒙哥被阻于坚城之下,一筹莫展。为了了解城内情形,他命在城外筑一高台,上建桥楼,楼上竖一桅杆,经常派人爬上杆顶观察。王坚、张钰发现后,命人抬来大炮对准桥楼方向。一日,蒙哥亲至城下,又派人爬上杆顶察看城内动静。正观望间,城内突发出一炮,连人带杆轰出百步之外,又射出鲜鱼两条,书信一封,信上写道:“尔此兵可烹鲜食饼,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蒙哥“为炮风所震”,患病军中,又急又气,无奈何,“遂班师至愁军山”,病转剧。
一贯以勇力自恃的汪德臣被激怒,指挥军队日夜进攻,以图迅速破城。一夜,他率兵突袭合州城,奋勇攀云梯而上,占领了马军寨,杀死守将。激战至后半夜,忽然雷雨大作,将云梯折断,后军不继,只好退出外城。又一日,他单骑至城下搦战,正当他大呼:“王坚,我来活汝一城性命,宜早降!”时,城内轰然一炮,飞石击中头部,伤重不起,遂死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
这位著名的前锋勇将阵亡,使蒙军士气颓丧,蒙哥汗极为伤感,一面令缓缓退兵,一面为其发丧,派军随其十七岁的长子汪惟正护送灵枢,千里跋涉,归葬漳县盐川祖茔。
七月初,蒙哥亦在退兵途中死去,他的死引发了蒙古最高权力中心的又一次分裂战乱,不久忽必烈坐稳大汗宝座,并建立了大元帝国,为蒙古族历史和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汪德臣 -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灭掉南宋。
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汗未采纳术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骠悍著称的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而患疾,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给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六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疫。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汗是负了伤。无论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坚持攻城了。七月,蒙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汗逝世。据《元史》本传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以想见钓鱼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来源于网络)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