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酿成蜜----天水书画家长卷
2011-09-17
来源:
浏览量:
杨清汀,即佛石,然而,“知其名未见其人久矣”,数年前曾在一份企业报上多次见到署名佛石的文章,后来这个名字还出现在许多文学刊物上,体裁多样、风格鲜明的文字在脑海里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与文章齐名的是他的书法,四十几岁的他近几年来在国家、省级大展中屡有斩获,显示了不容小觑的实力。
可当初,他却因为书写太过难看而被父亲责罚。
上初中后,父亲担任了他的语文老师。身为教师的父亲文字功底扎实,写得一手好字,家中收藏着大量的碑帖。而儿子的书写潦草不堪曾一度令父亲大伤脑筋。严厉督促之下,杨清汀开始练起了书法,而这一开始,便被书法的魅力如磁石般牢牢吸引,使他无法放下手中的笔,多年的苦心诣志,凭着勤奋与过人的悟性,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成绩。这,也许是当初被父亲强逼着拿起毛笔的他始料不及的吧。
自1984年毕业于天水师专后,杨清汀先后在陇南师专教书,在卷烟厂从事企业管理,如今在市旅游局负责培训工作,而不论在何处工作,多年来,对书法和文学的爱好从未放松。他还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美学,将原本感性的书法、文学用理性思辨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并上升到深层次理性的表达方式——写书法评论。他说,书法是感性的,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是与心灵进行的沟通,他认为,艺术的锤炼是无止境的,要有海纳百川的开阔心胸。
“跳进海里,要么被水淹死,要么成为水手。”这是杨清汀常说的一句话。换成另一句名言则是“用最大的勇气冲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书法内涵丰富,只有通过不断的体悟、练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成为水手”才是真正进入了书法艺术的堂奥。
习艺的道路是漫长而枯燥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守得住寂寞,耐得了贫寒。为了心爱的书法,他曾在进修时放弃了考研。为了弥补自己无“童子功”的先天不足,他写文章时坚持用毛笔,一手漂亮的小楷再加上流畅的文笔,可谓珠联璧合。而用小楷写文章在当今电脑普及的天水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杨清汀的书法学习以临帖为主,收藏的历代碑帖达千余种,集中精力练习其中的十几种。他的书法以楷、行、隶为主,特别是小楷。他以小楷成名,又以小楷享誉书坛,是我省倍受关注的青年书法家之一,他的小楷笔法遒劲纯洁,字正腔圆。起、行、收、转皆显得古意盎然,其字法古穆浑厚,宽博厚重,魏晋风骨跃然纸上。近年来,除楷书而外,杨清汀对其他书体也多有涉猎,特别是隶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些都得益于他深厚的楷书功底。杨清汀的隶书,取《张迁碑》、《西狭颂》之雄浑、古朴,汉帛书之灵动、典雅。用笔方面着重篆意,尽量淡化隶书的波折装饰,通过线条间的粗细、曲折和取势的不同,以用墨色枯润、浓淡体现其中的变化;在结字方面,通过线条张力的变化,展示雄浑的气韵和耐人寻味的筋骨之力,以求作品达到和谐统一。
他的书法作品曾先后入展我省首届、二届中青展,西部风情“飞天奖”艺术大展、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敦煌杯”全国书法大展、全国书画小品展、中韩书法交流展、“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入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等,获甘肃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
尽管如此,可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未到火候”,依旧“在路上”。眼高手低的毛病时时困扰着自己。他感觉书法创作对自己而言,虽然需要怡心养性不断提升品位,但像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一样,保持平常心态更为重要,俗话说,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多年来,他习艺不辍。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除去家务和必要的应酬,在有限的时间内,杨清汀为自己制定了练习计划,每周固定三个晚上来临帖。每当夜深人静,杨清汀便点燃一支烟,凝神于笔端,或挥毫泼墨,或纵笔疾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发表文学、书法作品的同时,至今已经有十万余字的书法评论见诸报刊,分析省内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使他获益匪浅。他觉得,书法家各有所长,自己仍然要加紧学习。
在杨清汀的心目中,书法是自己人文精神的延续,是写心的艺术,它与书法家的心灵轨迹是息息相通的。书法是自己人生中一根精神的拐杖,不会将你摔倒,又像一位好友,无论你贫穷、富贵,永远会跟随在你的身边。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