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独特的过年风俗

2011-05-11 来源: 浏览量:

武山县民俗文化十分丰富。特别是春节期间,各种有特色的饱含地方风情的民间习俗,成了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进入腊月八,喝了“腊八粥”,遍布城乡的“年味”便逐渐浓厚起来,村头巷尾,屋里屋外,张灯结彩,挂年画,剪窗花,贴对联,唱大戏,扭秧歌,串亲戚,一波又一波的农家新年新习俗,在飞舞的歌声中笑声里按部就班地一一上演。农家小屋被火热的激情扮靓,敦厚朴实的心花被时代的春风点燃。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武山人都要喝一碗“腊八粥”。在边远农村的这天清晨,人们从河边捞一块冰置于院中或土地庙等处,冰块中逐渐出现气泡等形状,形如麦粒、豆粒、荞麦、糜、谷等五谷,预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腊八粥”以大米、小米为主料,伴以玉米、扁豆、桃仁、杏仁等佐料,置于锅中以温火慢慢熬。“腊八粥”大人喝,小孩喝,家里的猪、牛、羊也喝,并将余粥涂于墙上、树上,寄寓来年六畜兴旺、百业顺心。

  祭灶神。祭灶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在腊月二十三日举行。传说九天东厨司灶王府君专管一家之善恶,二十三日将上天向玉皇大帝面奏人间冷暖疾苦,是非善恶,出于对天神的虔诚和敬畏,人们便向灶神行贿,特以专制的“祭灶糖”及佳肴美味敬奉,祷告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近年来武山的祭灶神风俗有所改进,人们的虔诚和敬畏之心逐渐远去,只是作为过年的一道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来完成。

  扫庭院。武山农民家庭在春节前的扫房子很讲究,要选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全家人忙忙碌碌一整天,房前屋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通通要打扫个遍,扫出去的是垃圾灰尘,是烦琐劳累,留下来的是干净卫生,是心情舒畅,所有的企盼在心中酝酿,所有的愿望在屋中弥漫。

  办年货。办年货是农民家中最为要紧的一件事情。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喂养至少两头猪,一头卖钱准备春耕农资,自己留一头过年吃。最让人激动的是大人领着小孩子进城或进镇办年货的壮观场面,他们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收入多了,腰包鼓了,粮仓实了,拿点余钱来到市场,每人买一两件新衣服,电视机、DVD、光盘、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件件要置办齐全,挂历、台历、年画、春联样样都不能落下。菜篮子里,鸡、鸭、鱼、虾、瓜子、花生、水果及各样新鲜蔬菜,各种香味调料,姹紫嫣红,赏心悦目。满满当当地提着大包小包,全家人才欢欢喜喜回家。春节前后最忙碌的是农家大嫂,对面厨房里堆积如山的食物原料,她们要日夜忙碌加工成糟肉、扣肉、丸子,大碗小碗重重叠叠,蔚为大观,只等亲朋好友在节日里团团圆圆围上一大桌尽情享用。

  守除夕。除夕到了,“年”才算真正来了。这天下午三四点开始,年夜饭陆续做好了,清脆的鞭炮声在村庄间此起彼落地响了起来,家家户户在门口烧香请祖先,贡桌上摆放了祖先牌位,恭恭敬敬地献上酒、茶及各种贡品,焚香磕头,以示过年不忘祖先。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全家人酒足饭饱,围坐在一起,面对祖先的牌位拉开了家常,“三十晚上算一算,人在本钱也多”,难得有时间坐下来总结过去,展望新年新打算。凌晨12时,家家还要燃放鞭炮,祀奉神灵,祭奠祖先,喜迎财神。大年初三送祖先,送神灵,出门走亲串友。初五日为“破五”,开展大扫除,洗“五穷”或洗“舞裙”。初八晚上“暖春”,初九晚“上九”,祭祀玉皇大帝,各村扭起了秧歌,闹起了社火,十五日元宵灯节,挂彩灯,猜灯迷,全村人热热闹闹上街庆贺节日。

  闹社火。晚上唱秧歌,白天耍社火,各村进行秧歌、社火大汇演,经济条件好的村庄还要请剧团唱秦腔,或自己组建业余剧团唱戏。武山的秧歌、社火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也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是它的重要内容。武山秧歌融诗、歌、舞为一体,风格独特,是武山人永久的精神财富。新年新春树新风,近年来武山民间秧歌也与时俱进,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农民身边的新鲜事、新鲜人都成了秧歌演唱的题材,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在年轻人的倡导下,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和赛事更是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秧歌、社火大汇演体现的是农民的参与热情和精神意志,弘扬的是农家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玉鼠狂舞辞旧岁,金牛放歌迎新春。历经了2008年的冰雪、地震和夏秋雹洪等特大自然灾害,武山全县人民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3元,同比增长20.5%。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心关怀下,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及时妥善安置,地震搬迁户也喜迁新居。许多农民还利用过年的闲时间,及时采购春耕必需的化肥、农机具等生产物资,运送农家肥,为开春的农业生产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