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清水梅江村:一座静谧的传统中国村落(图)

2014-08-19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几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村落历史空间肌理;巷弄传统格局尺度;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结构;聚族而居的社会生活形态;独特的民间艺术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

  梅江村将会给我们展示怎样的魅力呢?

  梅江村自古民风淳朴,村民知书达理,这种风气岂是一日能够养成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树木的萦绕和簇拥。人类的生活同样离不开树木的映衬和关爱。有树木的生存,村庄才叫做村庄。在梅江村,曾经有六棵古槐屹立了几百年,像六把擎天巨伞守护着村庄。现在还有一棵矗立在村头的道路中间,树干伟岸、树皮黝黑,枝条在天空布满细密的网纹。

  西天的晚霞、归巢的鸟儿、微凉的晚风、院落里的人声……它却无言,像一位阅尽世间的沧桑的老人,性情早已变得不嗔不喜,深沉素净。我们还看到一棵遭遇雷火已经死去的古槐,它的树干散落一地,被村人归拢在路边存放,像斧劈刀削的山石仍然体段峥嵘,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在村中的小路穿行,晒场上铺展开来清香的荏子,坡上一丛怒放的雏菊,和不知哪个角落细碎的犬吠都让人感到这里的时钟似乎被拨慢了。

  说到梅江村,村人一路上都在说朱家大院,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说到大院,我想到影视作品中山西平遥那座著名的乔家大院,难道在梅江村也有一座气势宏伟、威严高大的院落吗?

  根据当地宣传部门给记者提供的相关资料,说梅江村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位于梅江村三组的朱家大院,它“属于清中期古建筑,是清代中期一位朱姓进士的故居。古建筑有23间房,共300多平方米。朱家先祖先后建成了七座院落,有老院、中院、边院、上院、当中院、书房院、佛堂院,这几个院落紧紧连在一起,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房间为悬梁土木结构,粗柱宽廊,直棂隔窗,雕刻精美,整体古朴又不失雅致。书房、客厅均为花石铺地,端庄大方,气息不凡。”

  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很快找到了“朱家大院”,它们已经被朱姓的后人隔断开来,分别居住。叩开门扉,分别探看。还是传统的天水古民居的格局,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又开阔视野,大气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站在书房院的中间,细细品咂,似乎没有那种想象中大户人家阔绰骄奢显摆的意味,有的却是一种清雅、藏拙、守中,“耕读传家”的心灵需求: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想像那位朱姓的夫子脱卸了宦海生涯的羁绊,回到美丽的梅江村一间寒室辟成书斋,怡然自乐的情形。他的遗泽至今影响着后人。我们在一户人家的堂屋,看到墙上挂着一篇四言韵语祭文,蝇头小楷工整娟秀,情感如咽如诉,主人讲,这是他外地求学的孩子为悼念逝世的长辈写的,这让我感到很是惊讶。

  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承袭,梅江村自古民风淳朴,村民知书达理,这种风气岂是一日能够养成?

  在梅江村,这种破坏才是致命的

  在梅江村,朱姓是大姓,老人说全村大部分人姓朱,相信自已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代,因为朱元璋有一个后人曾被分封为关中王,关中王的后代后来流落到清水,住在了这里。

  出了朱家大院,记者想找一个地点,拍一张梅江村全貌的照片,却发现再往前,村中的这条直路却像是到了尽头,再往前就是一片断崖,据村民讲,这是因为先前的暴雨,山水冲刷,这里的土层大面积坍塌。

  与自然带来的破坏不同的是,在梅江村,我也看到一些富足起来的人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需求和美的理解,把自家的房屋改建得彻底没有了传统村落的意味,在梅江村,这种破坏才是致命的。

  据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在著名作家冯骥才看来,很多传统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保护传统村落就更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怎样解决村民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又能同时保护诗意传统村落,这也许是一个永恒的悖论吧?

  临走之前,再次俯瞰即将沉入夜色的梅江村,我想到了海子的《村庄》:

  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文/图 记 者刘小雷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