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至善的追求——书画家赵建玉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至真至善的追求
——书画家赵建玉
约谈赵建玉老师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继他在4月下旬在两当黑河林场进行为期12天的采风写生后,5月1日又与书画界友人去仙人崖、麦积山等地写生4天,7日又受邀去麦积区写生作画,就在他又要动身前往兰州的前一天,我们终于如愿对他进行了采访。
连日奔波未及休整的赵建玉依旧精神矍铄,步伐矫健,毫无疲惫之色。谈及此,他说:“我并不觉得累,我从事书画专业大半生,如今年纪渐长,但没有好的作品,令人遗憾,只想抓紧时间搞一些令自己也令大家满意的作品。”
作为一名书画兼擅的艺术家,多年来的不断浸淫,使赵建玉收获颇丰。非凡的成就背后是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求索,过人的天分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在心灵中萌发了。
那时,受到木匠父亲的影响,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父亲做好花板箱后在箱盖上描绘鸳鸯戏水等图案时,他便在一旁细心观看,父亲成了他第一位绘画老师。当父亲用金漆勾勒好箱盖的图案边框后,六七岁的他已能学着往框线内描绘图案了,有张十五六岁时所作的大写意花鸟保留至今,是他颇为得意的一幅作品。而对书法,他却畏之如虎,小学作业要求用小楷字完成,而他的作业常是一个个的“墨疙瘩”,而同桌的小楷字却极漂亮。五年级时,甚至因为字写得太差而被老师将他俩的“大作”作为对比在全班“展览”,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却被激发出来,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的书法水平便有了显著的进步。6年级时,参加全市少儿书画展获甲等奖(即一等奖),当年作为正面榜样的同桌仅获乙等奖。这次获奖使他终于在全班师生中扬眉吐气,教语文的缑光祖老师更是对其青睐有加。缑老师除了长于书法外,还喜爱古典诗词。赵建玉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月色融融的夜晚,老师教他们几个爱徒背诵《长恨歌》、《琵琶行》等古典名作的情景,十二三岁的孩子虽然对句意不甚理解,但背诵的内容却铭刻于脑海,成为今后书画创作中可以随意选用的内容。恩师的培养使赵建玉在书法、古典诗词方面受到良好的启蒙。
初中期间,他又幸运地遇见了爱才识才的王鼎慎老师,时值“文革”,王老师冒着被人揭发检举藏有“四旧”的危险,将珍藏的古字帖借给他,赵建玉用铅笔将这本弥足珍贵的《赵孟三门峡记》一丝不苟地全部描摹了一遍。自此,赵建玉在王老师的指点下一直临习赵体字,直到上大学后风格才有所改变。
赵建玉以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很快便在西北师大美术系的30余名同班学生中崭露头角。有一次,他将写好的一幅字挂在宿舍后,舍友们赞不绝口,被偶然路过的靳鉴(著名书法家)老师听见后,性格耿直的靳老师将他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认为其只学得了赵体字的媚劲,而没学到字中的刚劲之风骨,一盆冷水兜头而下,泼醒了洋洋自得的赵建玉,他虚心求教于靳鉴老师。“要学写字先学研墨”,在靳老师指导下,他每天为其研墨一小时。一个月后,熟练掌握研墨技巧的赵建玉在靳老师安排下进行技法训练,并广泛阅读书法理论书籍。大学阶段学习使赵建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而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对绘画这门专业课他也一样成绩优异。
多年来,赵建玉每天练习书画技法,非常勤奋。取得不凡成就的他却并未就此止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创作水平,继续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科学的艺术教育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
无数次在梦中,他恍然觉得自己又回到了校园。终于他得偿夙愿,继94-95年浙江美院进修以后,96-97年又参加了中央美院高研班的学习,通过学习,使他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从学习传统-深入生活-创作均有新的理解,他说:“艺术的生命力与活力就在于对传统的汲取与创新。”他认为,写生是由学习传统到艺术创作的桥梁,当代画坛巨匠关山月、傅抱石、李可染等人均是写生大家。他认为,枯坐家中闭门造车或用相机代替画笔收集素材均不可取。重视写生的他每年总要多次外出采风,写生时,赵建玉面对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面对长者一般,怀着崇敬的激动,用心灵、用笔墨与大自然对话,用为长辈画像的肃然心情来画山水,精心创作构思。既张扬传统,又创造属于自己的笔墨程式,面对同一景物,每一次创作时,都用新的方法来加以表现,带着激情与理性思考来力求创作,山水花草在他的笔下具有生命的气息,与他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赵建玉将书画艺术所张扬的至真至善视为毕生的追求。其书法精于魏碑、行楷,兼擅金、草、隶、篆,绘画方面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在古典诗词、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而近年来,他将绘画主攻点放在山水方面,书法风格却一变再变。30岁时的作品与40岁时的作品风格泾渭分明。他觉得艺术风格形成得越晚越好,在艺术创作中要不断否定自己,改变旧有程式,就如蚕一生要经历几次蜕变,最终成茧,破茧而出才是打破最终束缚,取得艺术的极大自由。他认为自己至今仍一方面学习传统,让传统来约束自己,而另一方面又用创新来突破约束,取得新的进展。在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永远是痛苦多于兴奋,永远无法让人感觉完美,就如同爬山,越往上,就越感觉自己的渺小。书画兼擅的赵建玉面对业界对其书画孰为优先的争论处之淡然,“我觉得二者都不能令人满意,都有待于提高,只有将书画创作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克服到最小,才能成功,对我的书画,还是留待于几十年后让别人去评价吧。”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