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画家高全生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映日荷花别样红
——画家高全生
大约在三年前,有一位同事在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荷花,清新淡雅,高洁秀逸,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有一缕荷香沁人心脾,袭人肺腑。视其画的作者,名曰高全生。后来我知道他是一名十分敬业的中学美术老师,却未曾谋面。及至在前不久天水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高全生花鸟画展”上,经朋友介绍,我才和那幅画的作者对上了号。
和许多才华横溢、英气逼人的年轻画家相比,高全生则显得沉稳而内秀。他虽为中学的一级教师,似乎并不善言谈,但一说起他的作品,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在高全生这次展出的88幅花鸟画中,荷花竟然占了百分之六十多。或含苞欲放,或竞相吐蕊,或残红未褪,或绿叶田田。我不禁联想到办公室里的那幅荷花,便问他眼前有万千秀色,为何独独钟情于荷花时,他递给我一篇他的文章《为练笔墨才写荷》,说实话,我对这个标题式的答案并不满意,及至看见他在里面引用的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方才明白了他的本意。
高全生出生在高家湾南山的一个小山村里,他最初对于画画的爱好是从画窗花开始的。1982年,他考上了天水师专美术系,两年的系统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分配到藉口中学当了一名美术教师,但这时的他,仍然只把美术作为一种职业而已。在他笔下,花鸟草虫,山川树木,无所不有,但他画着画着,一种苦闷也从心底悄然而至。他觉得自己没有了立足点,失去了方向感。他觉得自己被框在了一个圈子里,难以有新的突破。
而这种突破首先是自我的突破。
就在高全生苦恼的时候,他和几个朋友去陇南的成县游玩。当他们来到了位于县城中心的裴公湖时,高全生顿觉眼前一亮,只见湖中荷花吐蕊,绿叶妙曼,清风徐徐,沁人心脾。他的心境豁然开朗,顿觉神清气爽,灵感突至。
成县的裴公湖让他燥动不安的灵魂有了寄托,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荡涤了他心灵的尘埃,周敦颐《爱莲说》升华了他的思想。
从此荷花的清香就萦绕在他的笔端了。那田田的叶子,婀娜多姿的枝节,清丽淡雅的花蕊,让困扰他多年的造型和笔墨两个问题迎刃而解。荷花成为他的一种语言,一种寄托,一种挥之不去的情丝和爱恋。高全生觉得,是荷花使他有了方向,有了主题,有了目的,有了成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不惑之年的高全生,对荷花有了一种更加独特的感受。当初他着力表现的是荷花的高洁和素雅,青春与活力;而现在他觉得即使是残枝败叶,也让人感受到荷花对生命的渴望和憧憬,不屈和抗争。含苞的荷花给人一种成长的力量;绽放的荷花给人一种青春的朝气;凋谢的荷花给人一种生命的顽强;而枯萎的荷花则给人一种悲壮的精神。
与荷花结下不解之缘的高全生,仿佛自己也和荷花融为一体了。不仅是满屋荷香,而且是满目荷影,满心荷气,满身荷光。荷花不仅使他超凡脱俗,也使他的艺术生命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荷塘情趣》入选中国首届华表奖大展并获银奖;《雨荷》入选国家级首届中国画水墨小品精作展;《荷情图》入选中国书画“画圣杯”大展并获精品奖;《雨荷图》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并且有数百幅作品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他画的荷花不仅赢得了一些老画家的赞许,他也因为画荷而名扬甘肃美术界。
在“高全生花鸟画展”上,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刚和美术界的专业人士以及书画爱好者对他的作品尤其是荷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高全生不仅承担着繁忙的教学工作,而且担任着翰墨书画院院士、天水书画院特聘画师、天水市美协理事、天水中国画研究院副秘书长、秦州区书画协会副主席和创作部主任等职,为繁荣书画艺术、培养书画人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荣誉和成绩面前,高全生心如雨荷,清新淡雅。随着年龄的变化,儿时的情景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绿荫蔽日的村庄、盘根错节的老树、古朴纯厚的民风,甚至叫不出名来的小草,都有一种无以名状的亲和力,在召唤着他,启迪着、引导着他,让他激动,让他沉静,让他前行。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