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筑的家园 ——画家靳永红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色彩构筑的家园
——画家靳永红
20多年前,他离开生长于斯的农村,去城市求学、工作,从此,跳出了“农门”。可20多年来,他却从未停止过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关注,用手中的画笔,忠实地记录下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市书画院院长靳永红。
2005年,市书画院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院领导,时任清水县文化馆馆长的靳永红从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市书画院的新一任院长。
1966年出生于清水县一个普通农家的靳永红,爷爷和父亲常常在农闲之余,以书法绘画自娱自乐。年幼的他耳濡目染,深受熏陶,也拿起画笔模仿大人的样子开始画画,从全无章法的信手涂鸦到后来的有模有样,靳永红身上的绘画天分一点点展露出来。1986年天水师院(原为天水师专)美术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清水县文化馆工作。20年来,他创作了大量农村题材的油画作品。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春种秋收都成了他最好的创作素材,他的画充满了浓浓的乡土风味。他常说:“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生活有很深的感情。农村的生活节奏缓慢,宁静而淳朴,悠闲而富有诗意,是非常人性化的,而城市的繁华喧嚣与快节奏,常使我有一种距离感。”
对农村周围环境的关注与热爱,和油画对现实生活厚重的表现内涵,使他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他认为,在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以农村自然环境为表现主体,来折射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比之于城市题材的作品,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整体文化素质。所以,他的画笔始终关注的是农村的人和事、景和物。他称自己的乡土题材油画作品为“穿西装的中国人”。
时常有圈内人对他在一个西北小县城坚持探索油画技法表示不解。因为油画作为一个外来“洋画种”,在以国画占优势的西北地区,人们普遍对其有一种距离感。他说:“我工作的环境是相对闭塞落后一些,但这些却反而成全了我,使我在不断摸索提高油画技法的过程中摆脱了不少障碍与干扰。虽然我从学校毕业后,再未进修过油画技法之类的课程,但我的油画技法仍在‘自学’中得到不断提高。当然,这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油画的热爱。我认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真纯,技法再好,没有发自内心的真纯,作品也不会出色。”书画界用“质朴”来评价靳永红的作品风格,这两个字,他当之无愧。
近年来,靳永红的绘画思想逐渐回归传统文化,醉心于国画的大写意花鸟,取法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浓厚高古的艺术格调。他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发认可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在作画时常有意识地揉进一些富有传统内涵的元素。毕竟,我的血管中流的是汉民族的血液,回归传统文化使我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创作,感觉很不一样。”比之于油画作品中的“山居系列”、“玉米地系列”等佳作,靳永红对自己的花鸟写意画很不满意,认为自己需要时间来磨练技法,来达到自己追求的大气、厚重。他觉得,绘画是在学习中不断摸索的过程。对艺术的不断追求涵盖了绘画创作的整个过程,其中有乐趣,也有苦恼,“乐是因为它使我生活充实,苦的是不能得心应手地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虑,总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
如今,身为院长的靳永红很难拥有大块的时间来进行绘画创作,但他并不认为这是损失。他一直认为,既然自己的工作是做画,绘画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用过日子的平常心态来对待绘画,一点一点悉心琢磨,慢慢的加以改进,力求达到最佳这一终极目标。所以,他的绘画进展速度较慢,常常三四个月才完成一幅作品,他称自己作画是“过日子一样慢慢来”。而他全部的30多幅油画作品在省市美展中获奖多次,其中,《乡村风景》曾在“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中获银奖,2003年油画作品《山居系列》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同年12月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在全国大城市巡回展览,真正做到了“重质不重量”。
古人云:“艺无止境”。靳永红视绘画创作为自己的本分,认为自己一生中所要尽力做好的便是绘画这件事,所以,他不会停下手中的画笔,更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