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深处渐天然——画家颉平海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功夫深处渐天然
——画家颉平海
 
 
叩开颉平海位于步行街的住所,客厅内一张大幅牡丹图映入眼帘,既雍容华贵,又生机勃勃,使身处严冬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盎然的春意。作品的主人——已届古稀之年的颉平海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不见丝毫老态,操一口浓重的甘谷乡音,颉老与我们娓娓而谈......
出生于甘谷乡村的颉平海,自幼便喜爱绘画,孩童时常拿根小棍在土墙上、地上画着脑子里想象的“图画”。幼小的心灵中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已渐渐萌芽并破土而出,伴随他一天天长大。渭河流经他生长的村庄,日出时,他常常站在自家的院子里看河水穿峡谷东流而去。听大人说,渭水的下游是秦州,再往下还有关中平原,他便憧憬着亲自去看一看渭河流过的地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绘画的痴迷给了他无穷的动力,他埋头苦学,终于在1959年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理想的实现使他曾为此激动雀跃,好学上进的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绘画专业知识,并勤学苦练以期有所提高,他利用星期天独自一人在教室里习画,这一练便是一天。
参加工作后他依旧如此,“干这一行就是苦行僧,要笔不离手,甚至有时我睡梦中还在画画。”的确,对颉平海而言,他的这一生便是如此度过,无论节假日,伏案作画便是自己的主要工作。古人云:“搜尽奇峰打草稿。”枯坐书房画案对一名画家而言是无法体会大自然的美妙的,他觉得,4、5月和9、10月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每逢这时,他都要外出采风写生,在大自然取之不尽的素材库中悉心采撷。几十年来,颉平海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啃着干馍,喝着凉水,颉平海在华山、黄山、桂林、峨眉、乐山、青岛、长江三峡、九华山、泰山、天山等地留下了足迹。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吸引着他,让他忘记了路途的艰险和漫长,好多次累得几乎无法走动,甚至手脚并用才得以前进。外出的经历让他吃尽了苦头,他却总是说:“行万里路,太有意思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让你不由得拿出笔来描绘,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其中的美妙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1981年从重庆经水路去南京,乘船至洞庭湖时,远处展开一道淡墨色的芦苇带,隐约可见江面上划过一道道微明微暗的彩线,水面一叶小舟,一群白鹭在水面嬉戏,天然的图画美得让人无法名状。多年后,这一幕仍深刻地印在颉平海的记忆中,他说,大自然的造化巧妙无穷,要用心,用感情来画画,悟性也很重要,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纳入笔下,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在品味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颉老认为,自己是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及文艺理论五大类齐头并进。他的作品主题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令人向上,给人鼓舞,富于生命力,作品风格雅俗共赏,尤其是他画的牡丹,更富有独创性。起初,他就地取材,以省内的牡丹为素材,在见到雍容华贵、花型硕大的洛阳牡丹后他“移情别恋”,从此种类繁多的洛阳牡丹成为他最佳的素材。他的牡丹,可谓“春花夏叶”,以夏叶的苍翠来反衬春花的明媚娇艳,而花杆则取自北京故宫御花园,因其黑、硬而挺拔,如生铁铸就。花蕊则根据画面需要作丰富的变化,以达到尽善尽美。颉平海多年苦心孤诣不断求索,使他在牡丹这一题材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追求大俗大雅、俗中求雅的创作理念,得到行内行外的一致认可肯定。他的牡丹,浓笔不滞,淡笔不薄,墨活色润,层次分明,用色韵味醇厚,高雅大气,浓淡结合,其中不乏枯笔,更显得气韵生动,把牡丹的雍容典雅,艳压群芳的王者之气表现得至精至深,入木三分。
1993年北京收藏鉴赏协会主席叶永定先生来天水,在看了颉平海的作品《满园春色》后便决定收藏,并称赞:“和所见过的大不一样,有特色,是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还曾入选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大展,并多次在国家级大展中获奖。《虾趣》等作品曾作为天水市政府礼品被赠予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齐白石曾在评吴昌硕作品时说:“见画而下拜者万人中不过一二也,称道者不过十之三四,骂者乃十之五六。”颉平海认为,从事艺术,首先要有自己的主见,认定自己的方向,不要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走自己的路,执著地走下去,并克服一切困难,相信天地会越走越宽广,人生之路漫长,艺无止境,唯求在绘画上有所突破,就像跳高一样,起初容易,到达一定高度之后,要想逾越十分困难。几十年来,每有所思便立刻用笔付诸实践,从运笔速度、线条、墨色的深浅浓淡等方面一点点地加以探求。如今,他正尝试新的画法,以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