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扬帆勤作桨——书法家谢荣生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艺海扬帆勤作桨
——书法家谢荣生
 
 
近几年,经常能在报刊上看到书法家谢荣生的名字。不是他的作品发表了,就是他的作品入展或获奖了。他犹如一匹黑马,从斜刺里闯入了天水书坛,以不凡的成绩屡屡令人惊叹。
谢荣生和书法的不解之缘,如果说,不是命运的无情捉弄,就是命运对他的有意安排。1972年,年仅18岁的谢荣生跨入天水碳肥厂的大门时,青春年少的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次工伤让他的右手失去了手指,这年他才22岁。
尽管厂里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他在家休息了两年后,就再也呆不住了。重新工作的他不甘心做一名门卫,碌碌无为地活下去,在他的要求下,领导安排他搞统计,后又做食堂会计。为方便记账,他开始用残存的虎口夹住铅笔练习写字。对别人来说,写字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对谢荣生来说,却经历了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他咬着牙关坚持练习,后来又学会了用圆珠笔、钢笔,几年下来,他竟然练就了一手工整的字体。
谢荣生曾做过近十年的对外销售工作,每逢出差回来,都带回满满一大包书法报刊,在别人看电视、搓麻将的闲暇时光里,他独自练字。看得多、想得多、悟得多,收获更多。1978年,谢荣生偶然看到一则书法大赛启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便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寄去,没想到居然获了奖。这次获奖更加坚定了他练习书法的信心,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而辛苦的书法练习中,他得到了快乐与充实,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获海内外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甘肃省首届硬笔书法展览二等奖;甘肃省第一届、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维美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第五、六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和三等奖,并被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出任甘肃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会长。
虽然谢荣生在硬笔书法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生性喜欢挑战的谢荣生决定放下硬笔,拿起毛笔,向中国传统书法迈出前进的步伐。他在旧报纸上临习《九成宫》、清代名家黄自元的法帖,从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中感受古代书法的气韵和心声,感悟中国书法的博大与精深。
1997年,谢荣生从麦积区搬到市区居住。接触到了我市书法界一些活跃人物,眼界开阔了,交流增多了,了解信息的渠道也拓宽了,这些都对他提高书写技法有极大帮助。1999年,谢荣生的书法作品在我市优秀书画作品展览中获得一等奖,这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在书友的鼓励下,他多次参加甘肃省和全国性的书法大展,并屡次获奖——2001年,获我市职工书画展书法一等奖;2003年,入选第二届全国行草书法大展;2004年,获我市书法美术展书法一等奖;全国电视书画大展书法二等奖;入选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入选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并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等权威报刊发表了120多幅作品,入选十余部书法作品集,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有人说,谢荣生在书法上的成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在书法艺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如果你看到他那残疾的半截手指和手指上厚厚的老茧,你就会感受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正含义。
有许多人在得知他那些如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都是用残疾的手写出来的时候,无不感到惊讶和敬佩,但他却泰然自若,他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他每天在麦积、秦州两区间来回奔波,处于斗室却豁然大度,在书法创作上持之以恒,从不懈怠。他在继承中国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不以无源之水积湖,不以无本之木植树。清代梁叔同说:“书法第一是悟,第二是看,第三才是练……书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他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和大气,凸现的是思想的个性和独特,展示的是内容的飘逸和浑厚,这样才能回归自然的风格,从而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谢荣生的成功在于他没有想到自己能在书法上成名成家,从而少了功利性。因此,在他笔下流露的是心灵,展示的是灵魂,表白的是真情,弘扬的是精神。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