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淡 如 菊——画家穆静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人 淡 如 菊
——画家穆静
20多年前,一位年轻的女护士因为看多了发生在身边的生死离合,为排遣心中的压抑,拿起了画笔,用绘画来诉说心中的无奈与感伤,从此,绘画成为寻求心灵平静的一剂良药,后来,她爱上了绘画,并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从此,医院少了一名护士,而艺术界多了一名女画家。她就是穆静,一位身材高大而内心细腻善感的柔弱女性。
坐在穆静家阔大的客厅兼创作室里,一股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精巧别致的花瓶里插着各种风干植物,荷叶、莲蓬、芦苇、野花随处摆放;品一杯她精心调制的香茗,听她用低沉、和缓的语气回忆自己的故事……
自幼生活在贫困小山村的穆静,从小便喜爱绘画,心灵手巧,能够做许多精美的小工艺品,她的作品总是受到周围乡邻的青睐,同时她又自学绘画。但家境的境况无法为她提供更多的学习美术的机会,于是她在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卫校,后来成为医院的一名护士。做医护人员的经历如烙印般刻在了她的脑海。她觉得可能是自己的性格与情绪中存在忧思的成分,每当身为心内科护士的她看到护理的一些病人从原先能思维、能吃、能笑、能活动的生命体于刹那间阴阳相隔,生命的短暂、渺茫令她感到无奈。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病人已失去生命的体征,而他腕上的手表却依旧嘀嗒嘀嗒地在走,那一刻,她觉得生命无常,人生如此虚渺。每每遇见这种状况,身为护士的她总会为生命的消逝而伤感万分。后来,为发泄心中的苦闷,她拿起了画笔,练习绘画,用作画来诉说心中的伤感和对生命的呼唤,以此来寻求她心灵的平静。
尽管这一时期,她的创作并未成熟,调子也稍显低沉、忧伤,但艺术的天分已经显露出来。有多幅作品曾参加全国性美展及省、市级美展,并有获奖。这给半路出家的穆静极大的鼓舞与信心,做一名专职画家成为了她的理想。
1990年,她如愿调入市文联工作。尽管所负责的工作与绘画时相矛盾,她在工作、生活、人生的夹缝中坚持钻研绘画技法与理论,曾求教于已故画家张琮、王毓琪老师,同时还受到张济民、丁尚德等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悉心指点,使穆静获益匪浅,从最基本的造型、素描学起,她先后学习并掌握了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等基础绘画的技法。在名师的启发教诲下,穆静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她渴望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1992-1993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深造,得到了顾生岳、卢坤峰、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等导师的指导,使她在接受到系统的高等美术教育的同时,对各种艺术门类尤其是对国画技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对绘画技法的综合运用表现自如,作品有了质的飞跃。这使她真正感到进入了绘画艺术的殿堂,更明白绘画创作的真谛。在中国美院的学习让穆静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笔墨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为她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年过四旬的穆静已不复当年的善感内向,性格变得开朗、向上,走出了充满忧伤愁思的个人小天地,广阔而精彩的大自然进入了她的视野。而她的创作也从最初的感性、激情趋于理性、思考。这一时期她创作了一批好作品,其中作品《和平永年》、《玫瑰园》在甘肃省美协主办的美术作品展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秋吟》入选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美协等单位主办的《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晋京展》在北京展出并入选大型画册。如今,穆静正在研读有关美术理论、技法和色彩构成等书籍,从理性的角度上琢磨如何更好地表达心中所思所感,除博览群书,吸收营养,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外出写生则是她积累素材、获得创作灵感的最好手段。每每在山间、田边、荷塘池边写生,她总是忘记时间,忘记疲劳,家乡的山水花草牢牢地吸引着她,使她乐而忘返,废寝忘食。
穆静的作品,除注重物象本身的造型外,还时时在作品的内涵、气韵和意境的追求上下工夫。把自己所思的情怀通过画面的构成、恰到好处的肌理效果,用笔墨、渲染等手法精心营造画面的氛围和力度,以表达对自然、生活、生命的无限思考与颖悟。
穆静现为甘肃省美协会员、天水市美协秘书长、天水市政协委员、天水市文联《花雨》杂志美编。作品处于上升期的她,总是保持着平和的姿态,一提起她的名字,让人有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她的艺术魅力,更是如菊花般淡雅、历久弥新。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