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翰墨谱华章——书法家石炜先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结缘翰墨谱华章
——书法家石炜先
 
 
还有几天,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石炜先便满60周岁了,已届退休年龄的他却并未等来办理离岗手续的通知,局属的许多林场趁这个机会纷纷向他发出邀请,让他帮着培养单位的书画爱好者。从繁杂的公事中脱身,他却显得比从前更忙了,甚至十天半月也不着家,林场的职工排着队请他呢。忙归忙,石炜先却仍是精神矍铄,丝毫不见疲倦。他说:“我之所以在书法上有一点成绩,要归功于我的几位恩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所学到的传授给更多的人。”几十年对书法艺术的苦心求索之中,每一阶段他总会幸运地得到名师的指点,恩师的教诲使他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仿佛一双有力的大手,推动他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不断前进。薪火相传,传下来的不仅是技法,更有对书画艺术的执著与热爱。
自幼喜爱书法的石炜先在小学时便表现出过人的悟性和聪颖,时任班主任的王汉儒以擅长书法闻名于当时的天水教育界。王老师对这个好学上进的孩子格外关照,并为他悉心指点书写技巧。每逢石炜先在课堂上练习大楷时,王老师便在一旁驻足观看,并耐心示范,有时还握着他的手引书。在王老师的指点下,他扎扎实实地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王老师讲的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故事,令石炜先刻骨铭心,使他始终以平和的心态来研习书法。小学的几年里,他的大楷作业,每次都是双圈。王老师的精心指点与严格要求,使石炜先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功底。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家喻户晓,石炜先为练习书法曾不止一次地再现这个故事。上中学后,功课紧张,练习书法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便在往返学校途中,手持一根铁棒在沙地里或悬空练习,铁棒被磨得越来越细,直到无法握住,他便换一根接着练。日久天长,在技法不断进步的同时,他也练就了非凡的臂力和腕力。初中毕业后,为生计他曾跟一位老中医学习医术,巧的是,老中医也擅长书法,师徒二人颇为投缘,石炜先一边学医一边练书法,获益匪浅。有时跟着师父去出诊,他坐在炕沿上,手指在人家的炕席上不停地画动(意临),因他的腕力不小,有一次甚至把人家的炕席给捅了个洞。闲暇时,药方纸、地面,到处都是他练习的场地。他说自己是“无处不练,处处练”,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
几年后,在东岔教书期间,他有幸结识了陕西著名书法家、号称“西安一支笔”的张儒琛,为向居住在宝鸡胡店的张儒琛求教,他徒步几个小时从东岔走到胡店,即便是雨雪天气,道路泥泞难行,他亦如常前往。在张老师的指点下,他临习了颜真卿的《多宝塔标准帖》和王羲之的《十七帖》,书法水平提升很快,在全县(即现在的麦积区)2000多名教师中,他的楷书已是拔尖的了。石炜先因此被抽调去正在修建的元龙——东岔公路施工现场负责书写宣传标语——在悬崖壁上书写五六米大的正楷字。虽然腰间缠着大绳,但悬空状态下写字既要克服头晕目眩、战胜恐惧,又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还要确保一次成功,真正是艰险并存,令人苦不堪言。可每当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作品时,所受的苦和累便被抛于脑后了。特殊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胆识,成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
1975年,石炜先在南京林业大学学习期间,幸运又一次降临,时任学生会主席的他因书法优秀而负责校内板报、标语的书写,班主任林长庚的父亲是著名书法家林散之,爱才识才的林长庚使石炜先有幸得到当代“草圣”的耳提面命。林散之在看了石炜先的作品后,指出:“字虽清秀,但缺乏气势,学习书法,必须认真从一笔一画开始,先临其形体,再临其神韵。”此后,林老在运笔、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多次为石炜先精心指导,石炜先毕业前夕,林老还赠给他一本自己书写的字帖,并勉励他:“持之以恒,大有希望。”得到林老的指点使石炜先对研习书法充满了信心,劲头也更足了。
到小陇山工作后,工作之余他便苦练书法,有一次竟在几天之内用完了6刀纸。工作中常有外出机会,在名山大川中游历,大自然的恢宏博大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每每临池泼墨,便似有松涛阵阵,江河涌波。精心收集的碑刻楹联又丰富了创作思路。石炜先以行草为根基,从于右任、王羲之、林散之等大家的墨宝中吸取养分,锤炼自己的笔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瘦硬为贵,拙涩见力,重气势又重点划;笔之所运,雄浑中见空灵,淳朴中藏厚重。作品多次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展并获奖,还被中国书协吸收为会员,可谓收获颇丰。
近十年来,他又结识了我省书法家翟万益先生,翟先生在指导技法的同时,又鼓励他多参展,与同行多交流沟通。
如今,已届花甲之年的石炜先仍在不停地耕耘于翰墨笔砚之间。多年的生活历练使他脚步轻快,思维敏捷,言语平和而又直率。他说,自己一生与书法结缘,与名师有缘,这缘分即使付出毕生的心血与精力,他亦无怨无悔。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