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十年面壁功-----杨晓东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不负十年面壁功

 
    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总有一些苦行僧式的朝圣者,虔诚而执著地艰难前行,他们不惧风雨,不畏严寒,以苦为乐,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信念。杨晓东,就是一位这样坚守精神家园的青年画家。
 
    刚刚下山的杨晓东,穿着休闲西装,已全然没有了在麦积山石窟里临摹壁画时衣冠不整的神态,倒像一个公司里的白领人士。在他身边匆匆而过的行人中,有谁能知道他在麦积山石窟,每天和塑像壁画一起,熬过了十三年的日子。
 
    今年35岁的杨晓东,出生在武山洛门,父亲是县内颇有名气的画家,经常画毛主席像,受其影响,杨晓东也喜欢上了画画。初中时,甘肃人民出版社的美编宋武征回武山老家采风,时任草川乡党委书记的父亲和宋武征关系甚好,杨晓东经常请其指教。后来,为了考取美术院校,杨晓东到兰州住在宋老师家里,学素描、色彩,为考取陇东师范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5年,杨晓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麦积山石窟,从事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麦积山石窟除以石胎泥塑而享有“东方雕塑馆”盛名外,窟龛内壁画以北魏作品为代表,其大型经变画、大型飞天组画为众多专家惊叹和折服。五十年代,著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常书鸿、吴作人、段文杰等先后到麦积山对其现存壁画进行过考察或临摹,并认为其部分早期作品从年代、规模及艺术价值不亚于敦煌壁画,其中第127窟《西方净土变》被众多专家誉为该题材壁画的中国之最。十多年来,杨晓东对现存的麦积山早期大型壁画进行了潜心研究,全面整理和临摹,共独立完成壁画临品上百平方尺,为麦积山壁画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
 
    在由落满了岁月尘埃的佛像和古代壁画所包围的孤独的日子里,他由最初的拒绝,慢慢地与之产生了默契。麦积山的灵气唤醒了他潜藏于心的艺术天分;麦积山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麦积山伟大的壁画艺术更让他真正理解了艺术之真谛。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宝藏!麦积山石窟成为孕育他艺术生命的摇篮。
 
    杨晓东每天早上九点进入石窟,便开始了对壁画的临摹,麦积山石窟的壁画有1300多平方米,但由于年代久远,有好多色彩、线条都难以辨识,杨晓东在一幅画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直到读懂看懂了这幅画,才拿起手中的笔临了起来。
 
    中午饿了,杨晓东便用方便面或干粮充饥,累了,就在脚手架上躺一阵。洞里不时有老鼠、蛇出没,这让他感到很是恐怖。尤其是他坐下歇息的时候,孤独、寂寞就会悄悄袭上心头,让他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不过,在他六点下山之前,如果能临摹上一平方尺的话,就很开心,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麦积山风景区优美如画,也让杨晓东迷恋不已。在他的作品里,壁画和山水成为两大主题。许多人都知道敦煌壁画,但对麦积山壁画却知之甚少,杨晓东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麦积山壁画。杨晓东仅在第127窟中,六年里完成了相当于30年的工作量。第127窟有足以改写中国美术史的中国最早的经变画,这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杨晓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麦积山壁画的临摹中,现在他闭着眼睛也能看见壁画里的人物、线条和色彩,甚至连一片树叶也在他的画里和原作毫无二致。他的作品《七佛图》、《西方净土变》都是和原作一比一的比例。西安美院有一位博士生导师看到杨晓东临摹的壁画后,评价他的作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一些重点洞窟将不再对外开放,人们以后看到的将是杨晓东临摹的作品了。美院教授还热情地邀请他到西安举办画展,开展讲座。
 
    11月3日,杨晓东在甘肃省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画展,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全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山水40幅,壁画60多幅。后者大多数都是6平方尺以上的大画。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杨晓东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其壁画作品场面宏大,布局张弛有度;造型准确洗练,动态优美生动;色彩简洁明快、装饰性强,或古朴典雅、沧桑厚重,或斑斓绚丽,明朗华贵;面容安祥得体、眉宇之间尤为传神;线条流畅飞动、体态轻盈飘逸。令参观者叹为观止,并受到美术界的高度评价。
 
  在岁月的长河里,十三年也许是短暂的一瞬,但对杨晓东来说,这十三年却是他化茧成蝶、厚积薄发的时光。面壁十年图破壁,十三年苦行僧式的临摹生涯让他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他相信,这也是上苍对他的厚爱,因为他的使命就是传承和发扬光大麦积山壁画艺术,还人们的心灵一片净土。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