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知老将至------张友渲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丹青不知老将至
还有一年多光景,麦积山风景管理局的专职画师张友渲先生便要退休了。和别人提前进入半退休状态不同的是,他仍和往常一样早来迟走,在画室里涂抹勾勒,忙个不停。张友渲身形瘦高,面容清癯,历经人生的风雨,眸子里沉淀着淡定与从容,语气平和而安详。他说,无论是否在职,他都不会放下手中的画笔,在他心中,绘画已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凭着勤奋与执著,张友渲在画坛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出身书香世家的张友渲家中长辈长于书法,自幼深受熏陶的他常学着大人的样子写字、画画,幼小的心灵中艺术的嫩芽已开始萌动。虽无老师指点,他便摸索着自学,直到1966年初中毕业,正当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美院附中的张友渲憧憬着从此可以一步步实现心中的那个“画家梦”时,“文革”开始了,学校停办的消息使年少气盛的他遭遇到人生第一次挫折。有人说:“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将为你打开一扇窗。”苦练绘画的张友渲幸运地得到当时北道文化馆的杜庭楹、孙执中、王毓琪三位画家的悉心指教,共同的艺术追求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得到他们的帮助使张友渲进步很快,特别是山水画家王毓琪,至今,张友渲都认为自己的山水画受其影响颇深。在别人沉醉于“文斗”、“武斗”的喧嚣与狂热中时,他却独自一人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日复一日,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形单影只,但内心却因为那个不曾破灭的艺术之梦而被填充得满满当当。由于他能写会画,有段时间还曾被当时的天水县文化馆和麦积山石窟管理部门请去帮忙。虽然每天从事的是诸如画毛主席像、书写标语之类重复而单调的工作,但他却安之若素,借此锤炼自己的书画技法。为弥补书画理论知识的不足,他又买来许多专业书籍。在碑帖、画谱和书本中,在挥毫弄墨的时光里,张友渲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1972年,凭着自己的书画特长,张友渲被分配到中学任美术教师,生活的安定并未磨灭他对理想的追求。每逢寒暑假,他便到麦积山、石门、仙人崖、党川、利桥等地采风写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深深地吸引着他,成为他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当身边的美景已然熟稔于心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1979年和王毓琪结伴去华山、临潼写生,面对名山大川,二人激情勃发,用手和心贪婪地将美景“请”进了自己的画稿。1983年,他再度利用近两个月的长假,身背干粮、水壶,携雨伞、画架,开始了江南之旅。一路风餐露宿,辛苦自不必说,囊中羞涩的他幸得一位徒弟慷慨支援才得以完成此行。厚厚的一摞画稿中收录了苏、杭、黄山、九华山等地的秀丽奇景,令他采撷到千丘万壑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年龄的增长也令他在饱览山水的同时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除以自然为师、与造化为友之外,他还注重从古人的画作中汲取艺术的养分——范宽山水的大境界给他以气格豪迈的启示,石涛外师造化的艺术真谛使他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也正因如此,尽管他的花鸟意趣、人物功夫令作品意趣横生,可他最为钟爱的还是山水画。他认为,在此类作品里,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摹写,更要融入画家个人的感受和体悟,将眼前的美转化为永恒,定格于画面。
1988年调入麦积山风景管理局任专职美术师使张友渲有了更为优越的创作条件。20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景区的山山水水,苦练不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麦积山的秀丽、仙人崖的奇古、曲溪的明丽都成为他最好的素材。工作期间,他为景区设计了两套门票和完整详细的导游图。他的画恰如其人,朴实大气,不弄玄虚,真性情于笔端流露无遗,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学修养又为作品增色不少。
现为省美协会员的张友渲已有多幅作品在国家、省级大展中获奖,并有20多幅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从未办过画展的他并不像别人那样将作品商品化,“虚名的东西都是假的,我只是一心想提高自己的画技。”除书法、绘画外,爱好广泛的张友渲还喜欢根雕、奇石、吟诗作对、篆刻。令他欣慰的是,儿子如今在西安美院读研究生,相信不久,在画坛上将会出现一对父子画家,这,也许又会是一段佳话了。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