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伴君行----- 张平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翰墨飘香伴君行
1979年,当代书坛创刊最早、最有影响的刊物《中国书法》问世之初,在天水为数不多的订阅者中,有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用自己从早点中省下的钱成为该杂志最早的一批读者之一。多年后,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过人的悟性,他已成为我市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张平,外表从容淡定,朴实憨厚如邻家大哥;而内心充满激情,坚定执著如一位行者般在艺术之路上不停跋涉。
张平出生于素有“书画之乡”之称的甘谷。幼年时,每逢亲友家修房筑院,大家都会用自己精心书写的对联、中堂作为贺礼,这是那个农村生活普遍贫困的年代里,人们心目中很体面的一份礼品了。这既是为主人家道喜,又是众多书法爱好者聚会切磋技艺。翰墨飘香的环境使他深受熏陶,渐渐地,他对书法也由最初的懵懂好奇转变为喜爱。
上小学后,教语文课的王老师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在他的精心指点下,张平开始了正规的书法学习。没有字帖,他就悄悄撕下同学的大楷作业,带在身边细心观看,反复练习。好胜心使他的楷书很快超过了学校的其他同学,十一二岁时,他已经像个大人似的开始为乡邻们写春联了。在别的孩子嬉戏玩耍的时光里,张平却安静地一张张练习着楷书。家中经济拮据,他就用五分、一角地省下的早点钱来买字帖和笔墨。连父亲也为儿子的认真和执著所打动,挤出钱来支持张平练习书法。
张平的脱颖而出使王老师认定这是一棵学习书法的好苗子,善良的王老师甘为“人梯”,为张平铺就了一条研习书法的道路。时至今日,张平仍然清晰地记得,1976年,在他随父亲来天水上学后,王老师请陇上著名书法家魏学文为张平指导书法技艺。每个月张平都从自己的练习稿选出一张较为满意的寄给甘谷的王老师,由王老师拿去请魏老师为他指点,而后,王老师再将指点的具体内容用工整的小楷字写好寄给张平。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持续了六七年之久,厚厚的一沓信件仿佛王老师慈爱的手臂在推动张平不停地前进。高中毕业后,张平曾两次拜访魏老师,魏老师短短的几句教诲使他受益终生——“你年纪小,但笔下的感觉好,有潜力;但今后要静心练习,少写应酬之作。”魏老还用“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来概括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令张平深受启发。他想:我国的书法流派众多,而个人的精力有限,要一一掌握是不可能的,与其漫无目的地到处学,不如专攻某一方面。后来,他牢记前辈的忠告,将精力集中在字体结构严谨、笔力强劲的魏碑和楷书上。他坚持临习《张猛龙碑》、《兰亭序》、《圣教序》等前人的经典之作,并多方求教,不耻下问,得到天水许多老一辈知名书法家的悉心指点。为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他于1986年参加了由欧阳中石、刘炳森等当代书法名家授课的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两年中,他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理论、技法、创作知识。而多年来订阅的《中国书法》等专业书籍则让他深刻领悟了书法的要义。在汲取古人书法作品中“营养成分”的同时,启功、林散之、舒同、黄亮等书坛名家的作品也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张平在学习中以取法、继承为主,在书法艺术中尽情表现自己的思想境界,不随波逐流。多年来,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魏碑作品舍弃了北魏书风中的粗犷与直率,增加了细腻与含蓄,起承转使处显得灵动、洒脱,风格雄秀、古朴、端庄、典雅;楷书的笔法中渗透出果敢、敦实之气,风格秀逸、清雅、疏淡、简远。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好评,多幅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书与画》、《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并多次在国内书法展览中获得殊荣,可谓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张平,只有在课余的时间里才能尽情地遨游书法的海洋。工作的劳累加上痴迷书法,使他的身体不堪重负,1997年,他因严重的心脏病而住院治疗。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张平对生活、工作和书法艺术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他愈发觉得时间的珍贵,想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件事,特别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近几年来,张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觉得迷茫、困惑,老感觉自己进步不大,在原地兜圈子。好在他的烦恼是阶段性的,每当这段时间“捱”过之后,熟悉他的书法界人士都会发现,张平的书法艺术功力又有了明显的长进。张平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痛苦中超越着自己、提升着自己,而每一次的超越与提升都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劲头十足,决不放弃。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