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程凯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苦尽甘来
1961年9月的一天,天水市青北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一场特殊的考试正在进行:包括校长在内的三位老师监考,考生是一个6、7岁的男孩子,显然是刚刚哭过,孩子的眼睛有些红肿,但却掩饰不住眸子里闪动的灵气与聪慧,两门课的考试在四十分钟迅速完成,两位老师(分别是语文、算术)阅卷后欣喜地向校长报告:双百分!曾因饥饿而一度辍学的孩子终于得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升级了。而在此后的五年时光中,这个男孩以优异的成绩一直担任着班长。多年以后,当谈到人生中所经历的第一次考试,那段刻骨铭心的酸楚记忆使他——市文联副主席程凯忍不住潸然泪下,无语凝噎。
在1960年全国性的大饥饿中,为保住程家的长子长孙,由祖母和外祖母两位老人做主,将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程凯送到在陕西兴平修筑黄河大堤的父亲身边。犯了所谓的“政治错误”的父亲每日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得不到照看,在大堤上流浪,过着乞丐般的日子。所幸劳动的人群中有许多和父亲同样命运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善良与友爱使年幼的程凯在得以裹腹的同时,也获得了使他终身享用无穷的精神营养,寻亲时随身携带的课本也使他没有落下功课,在他们的辅导下,他的水平甚至达到了三、四年级程度。而在结束流浪返乡后,适逢新学年开始,面对老师要其留级的安排,好胜倔强的程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丢人”的事实,长时间的哭泣终于打动了校长,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回首往事,他说,自己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曲折,但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些都得益于自己幼年时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了坚强、不向命运低头。而正是这种豁达开朗与不断奋进成就了他,使他在书法、绘画、文学、数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这,得益于家庭的熏陶。
小学时,除功课优异外,他还在书法方面表现出了少有的灵气。大楷作业常在全校展览,吸引了不少同学艳羡的目光。父亲在书法上的深厚造诣更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机会。不用买帖,父亲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字帖,在父亲的悉心指点下,他在掌握书法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了浓厚的兴趣。1965年发生的一件大事让更他见证了父亲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1965年秋,花牛苹果大丰收,社员们精心挑选了一筐色、形、味俱佳的苹果送给毛主席。而程凯的父亲则被公社、县领导委以写信向毛主席致敬的重任。12岁的程凯在一旁磨墨伺候,父亲用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寄托了花牛寨村民对伟大领袖的无比崇敬。收到回信的花牛寨村民欣喜若狂,父亲作为有功人员,在备受大家尊崇的同时更被奖励了五斤优质花牛苹果。母亲把苹果切成瓣,分赠给同院的11户邻居,一时在天水地区传为美谈。这一幕永久定格在了他的脑海中,像父亲一样拥有精湛的书法功力并成为受人尊重的书法家从此成为他的理想。
随后的几十年,他在滚滚红尘中起起落落,兜兜转转,曾有过高考被人挤掉名额的痛苦;曾有过4年正规院校学习却落得个中专生的失望。不论是逆境还是坦途,冥冥之中,他与书法、与文学之间似乎有着难以拆解的缘分。
1969年,程凯成为新印厂的一名工人。他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幸运的是,厂里印刷的各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出身书香之家的他在工作的同时饱览群书提供了良机。此外,厂里大量的印刷废纸也成了他的宝贝。常常在下夜班后,为不打扰上白班的工友休息,他便在车间里铺开纸墨,万籁俱寂的夜晚,只有手中的笔和他相伴到天亮。在社会的大课堂里,他用勤奋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有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确,程凯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在印刷过程中,他对各类书籍天天印,天天看,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同时还负责校对。天长日久,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并养成了对语言文字准确性的追求,使他在现今的文学创作中以严谨而著称。而他对书法的执著和刻苦勤奋更是人所共知。辛勤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凭着自己的努力,他一步步由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徒成长为车间主任,直至如今的文联主席。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在文学、书法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收获。特别是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书法属于明清一派,用笔苍劲刚健,结体险中求正,长于布局。线条运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多年来他刻苦临习传统碑帖,并广泛分析古今名家作品的笔墨、章法、意境,博采众长,师法古人而不泥于古,求神似而不囿于形,使其书法更具特别风韵。
1988年以来,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及历届省、市大展并获奖。2006年获我省书画摄影大展书法金奖;获我省第二届张芝奖书法论文一等奖。发表的论文及文学作品(诗歌、楹联等多种体裁)更是堪称上乘。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法帖《二妙三帖》,是他家藏古帖。除书画和文学外,他平生最为得意的还有数学。目前他的一项以开发我市历史文化为出发点的科研成果正在申报专利,如获成功,这种文化玩具将使初、高中学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也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之处。
程凯先生为人不拘小节,洒脱豪爽,才思敏捷。吟诗撰联,每每一挥而就;待人坦诚、实在,颇有君子之风。他常说,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是为了攀越艺术的山峰。至于能否登顶,则又是另一回事。无论攀登时的挥汗如雨,还是成功后的云淡风轻,他享受的只是其中的过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可谓是他真实的写照。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