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何须羡桃李-----贾起翔(等)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年关将至,“回家”成为千万游子心头吟诵的主旋律,画家刘虎森却在家忙着收拾行囊。春节期间,他将飞赴遥远而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片热带植物的王国早已经是春光烂漫、群芳争艳,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像阿里巴巴的神奇山洞般深深地吸引着素以花鸟画见长的刘虎森。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便像一位守信的老友般如期而至,与那片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天地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每次,他都会带着从大自然中采撷的丰硕收获满载而归给尚处严寒煎熬的古城天水带来些许明媚的春色。
眸子里闪着艺术家的灵动,长发是其洒脱不羁的标志,骨子里更有着西北汉子的坚定执著,言谈举止间透露出思维的缜密与行事的从容淡定。今年四十出头的刘虎森,年纪不大便在绘画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可谓独树一帜。这不仅来自于他自幼便显露的绘画天分,更来自于他对绘画多年来痴迷求索、不懈勤练。
出生于甘谷的刘虎森自幼便喜欢拿着纸笔涂涂抹抹,电影海报上的明星画片,每每成为他最好的临摹对象。邻居一位老伯喜爱绘画,他画的老虎给刘虎森留下了深刻印象,观看老伯作画是刘虎森最感兴趣的事,艺术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别的孩子嬉笑玩耍时他却安静地在一旁学着画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图形,那时起,幼小的心灵中理想便开始生根发芽,而它的破土和成长则凝聚了刘虎森多年的辛勤汗水。
1984年天水师专美术系毕业后,他随画家马晞老师学习国画技法,为了使自己的线条技法过关,时在甘谷电影院工作的他便每天用一罐头瓶凉水在水泥地上临摹几位国画大师的作品。1988年、2000年先后去浙江美院和中央美院的两次进修,使他既提高了国画的笔墨功夫,又增加了西画的形式修养,并将自己的想法更多地融入到创作中去。多年的创作积淀,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具有南北交融、清逸洒脱、神气迥出之特点,在作画时揉进书法的一些笔法如藤条的勾勒。他的画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竹石图、蕉石图、枇杷图、紫藤图等为主的传统花鸟画题材,这一类作品注重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注重写生,多得自然之真,多有自然之悟,多呈自然之趣,笔力沉着,笔意贯通,力追古人成法,内蕴深含,达到了有古意而能出新的艺术效果。而另一类作品是他的现代水墨花鸟,这一类作品状形写意,直抒胸臆,带有个人强烈色彩,整体画面大张大合,用淡墨渲染,追求模糊中的分明,迷离中的清晰,统一墨色中的变化。同时大胆吸取了西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注意阴阳明暗、黑白对比,构图新颖,营造出一种水墨淋漓、疏朗俊秀的氤氲朦胧气息。他的作品多次获奖,《紫藤》、《荷包牡丹》两幅画被中央美院收藏。在中央美院求学时,曾有同学由衷赞叹他的画已经超过了老师。
对自己选择花鸟画,他说:“对植物我更容易发掘其中最美的东西,在大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要比枯坐家中闭门造车来得更生动、更自然。”的确,在西北荒寒干燥的地域条件下,多数本地画家的花鸟画荒率粗放,而刘虎森以写意之笔在画面上所呈现的清、秀、雅、逸风格无疑是种有趣味的对照,这与他多年来重视写生这一基本功的练习是分不开的。在浙江的中国美院学习期间,画家卢坤文教授以擅画兰、竹而见长。面对学生的称赞,他只说了一句:“要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只有苦练。”这句话如电光火石般烙入他的脑海。而美术大师刘海粟九上黄山的故事更激励着他。使他认识到,要在绘画这一领域有所成就,只有多写生,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会被淘汰,才能在大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
他在云南现场写生的画中,芭蕉、紫藤、鸭嘴花、火焰花、炮仗花、西番莲、非洲芙蓉等热带花卉都成为他画作的主角。写生时,他铺毡于地,近距离的观察让婀娜多姿的花草激发他的灵感,强烈的创作激情促使他挥笔疾驰于纸上,笔端凝铸着他所思所想,如画面的整体气势、线条构成等,而有些独特之处更是稍纵即逝,过后再也无法复制。写生期间,他每天平均画三张,而每次大尺幅作品就有百十余张,且多有精品佳作。
近日,他将带着许多新的想法再次踏上旅途,对自己“大模糊、小清晰”的绘画思路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并期待着在画面的韵味、用笔节奏等方面能有所突破。他是忙碌的,但他同时也是快乐的充实的,因为,他知道,在艺术的殿堂里,只有不断努力付出的人,才能得到最丰厚的回报。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