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写藏魂
工笔重彩写藏魂
-----画家王骁勇先生
王骁勇出生在秦人创业发达的西犬丘(礼县),他本人和他的名字相比,略显单薄了一点,但他文人的骨子里却隐隐折射出一股雄风、豪气和勇武,心底里聚藏的是对艺术的坚韧执著和锲而不舍。
和许多卓有成就的画家一样,王骁勇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而喜欢上美术的。他父亲早年曾考取西北师大美术系,却因家境困难无力就学,但对美术的爱好却从未间断。王骁勇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平时涂涂画画便成为他少年时期的一大乐趣,在范永杰、张济民、张玉璧等老师的指导下,他对于素描色彩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老师成为他人生的指路航标。
1982年,王骁勇考入了西北师大美术系,实现了父亲未了的心愿,由于他在中学办黑板报时画的人物多一些,所以他对人物画情有独钟,他力图用画笔展示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礼县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在这方孕育了秦帝国的水土上,王骁勇教学和创作并重,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甘肃教育》发表了他的一幅作品,给了年轻的王骁勇很大的鼓舞。1993年,王骁勇调入天水师范学院(当时为天水师专)美术系任教。站在新的起点上,他的创作思路和视野都进一步拓宽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他始终孜孜以求。2000年,他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勃工作室研究生班,得到了胡勃、唐勇力、刘金贵等名家大师的言传身教。2001年,王骁勇和导师胡勃一起去川北阿坝一带采风。他被那圣洁神奇的雪山、漫山遍野的牛羊、一尘不染的蓝天、沧桑虔诚的牧民深深地震撼了。在他的眼里,饱经风霜的牧民更像岁月的风雨雕刻而成的作品,尤其是色彩明快的藏族服饰,更适合于现代工笔重彩地表达。这次川北阿坝之行,使他运用现代工笔重彩展示西部浑厚苍凉的文化底蕴有了主攻方向。
王骁勇呼吸着西部的浑厚气息,吸纳着西部的喜怒哀乐,是一个纯粹的“西部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灵活地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西部人形象来。
2002年,王骁勇的作品《阳光》荣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铜奖。画面中,阳光洒在一群站在山坡上的藏族同胞脸上,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幼全身心沐浴在温暖之中。然而我们透过一些细节发现,中年康巴汉子身着花格子衬衫,两个年轻的喇嘛骑着一辆摩托车,年老的女人手拿话筒正在聆听着世界的声音。正是这些局部的细节让我们感知到了藏族同胞对阳光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对世俗观念的挑战,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
在其后的几年间,他的《康巴汉子》荣获“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守望家园》参展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草原吉祥》参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并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高原红》参展第十届全国美展;《心向圣地》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国人物画作品展优秀奖;《雪融香巴拉》特邀参展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他的作品在《美术》、《美术报》、《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等权威报刊上也频频亮相,先后出版了《王骁勇工笔人物》和《王骁勇重彩人物》作品专集。
每当人们羡慕王骁勇取得的艺术成就的时候,却并不知道他为创作而饱受的艰辛和孤寂。曾有一段时间,他为了创作,一头扎进了画室,全身心地扑在了创作上,待他将最后一抹色彩涂在画面上时,作品完成了,人却大病了一场。
画笔只是引领我们的心灵进入圣地的载体,透过藏地的苍凉,王骁勇让我们看到的是藏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焰,透过对人生的艰难描绘,展示的是藏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透过岁月沧桑,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在思想与境界上达到了丰富与升华。
王骁勇不仅在学校担任着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而且是学术带头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觉得,不惑之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最佳状态,自己的创作水准虽然上了一个较高层次,但创作层面还未扩展开来,需要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西部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语言特点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体系。
王骁勇在不惑之年的大彻大悟是:画为人生,淡泊名利。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