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大地湾遗址看史前西北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情况(1)

2010-12-27 来源: 浏览量:

2.生活场地
  几千年前的原始先民怎样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又是如何?对此,在1978年以前我们一无所知。始于1978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历经7年的田野考古工作,终于翻开了这部尘封数千年的史书。这里的房址、灰坑、窖穴、墓葬、窑址、灶址、沟渠等700多个遗迹,以及近万件文物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原始先民的生活风貌。
  它们的生活场所一般选择在黄土梁卯沟壑区,地表有较厚的黄土层;而且在河谷地带的河旁阶地;大多位于大河与支流交汇的河口。以大地湾遗址为例: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部的五营乡邵店村东,清水河在遗址北部由东向西流淌,并最终汇入葫芦河,西侧为阎家沟溪流,东侧为冯家沟溪流,房址、墓葬、灰坑均位于较宽阔的河旁二级阶地。这里依山傍水、气候适宜,土壤为黑垆土和黄绵土,宜于农耕,既可躲避洪水的侵袭,又有取水的便利,周围的台地可供农作物生长,附近的山坡是狩猎的理想场所。无疑,这里的自然条件相当优越,为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人类诞生以来的数百万年间,一直以采摘野生植物、捕杀动物为食物来源,这种向大自然无穷地索取的生活方式又称“攫取型”经济。直至新石器时代,情况才有了转变,人类开始试图运用多年观察积累的经验,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复一年连续再生产的人工栽培作物,将某些易于驯服且繁殖较快的动物驯化为家畜,以提供更多的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就促使农业和畜牧业应运而生。在大地湾编号为H398的近圆形灰坑中,发现了一批炭化粟(谷子)、黍(糜子)颗粒及茎杆植物种子,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鉴定,属禾本科的黍。这是一项惊人的发现!它不仅在我国出土的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并且与国际上时代最早的希腊出土标本年代相当,国际农史界通常认为中国黍源于外国,大地湾的发现纠正了这种谬误,确认了我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这是中国先民对人类的一大贡献。黍俗称糜谷,是西北地区至今仍然广泛种植的一种常见作物。原始先民经过多少代人的观察和实验,最先将陇西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个农作物品种,从而使甘肃东部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它表明我们的祖先在距今七、八千年间,就已开始了五谷之首的黍的种植。(五谷在古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指稻、黍、稷、麦、豆五种粮食作物)。过去所知仅见西安半坡所出土的炭化粟粒为最早,而大地湾的发现,把我国的谷物种植史又提前了近千年。
  农业产生的另一佐证是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加工工具的出现。在大地湾文化已发掘的遗址中,出土了可翻地的石铲、收割作物的石刀、碾磨粮食的磨石和磨盘等,这些工具形式较为固定且有一定数量,说明一整套的生产及加工技术已经形成。在大地湾墓葬中,成人男性墓随葬石刀、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从而表明男性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家畜饲养业此时也已产生,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部分的饲料,而定居则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大地湾出土的猪下鄂骨中,经鉴定,1-2岁的幼猪比例高达78.9%,这与我们现代人宰杀猪的年龄相当,从群体死亡年龄判断这些猪应为畜养的家猪。部分墓葬中随葬猪下鄂骨的现象,表明人类和家畜的密切关系,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家畜的存在。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