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大地湾遗址看史前西北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情况(3

2010-12-28 来源: 浏览量:

(3)最早的书写工具
  在大地湾地画的左下方还见有一个横竖两笔组成的“丁”字形图案,其勾出的笔锋痕迹十分清晰,还有在地画的一些单线条绘制地中间或末端,都可清楚地看到一些离合不定的丝状线条和分裂线条。这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中国毛笔的产生和使用,似乎可以追朔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大地湾一期阶段;因为在大地湾一期的彩陶的彩绘条带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类丝状条痕;特别是绘制于器皿内部的一些图案或符号,更能体现其并非硬笔所绘制,而是一种带毛的软笔所绘制。如果进一步地观察其余彩陶图案,在一些色调浅显的地方也同样可以看出其类似的丝状条痕。这些现象都表明,软笔(毛笔)为我国最早彩陶绘制和书写的一种工具。
  (4)陶鼓
  在大地湾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阶段,出土了一件较完整的桶状陶器(陶鼓)。该器在泾渭流域仰韶文化中似属首见,在大地湾三期中也为数不多,仅复原一件,余为残片,造型相同,均为泥质橙黄陶,直口圆迭唇,深直腹平底,颈部附加四个角状倒勾纽,腹饰交叉绳纹,直径20厘米,高65厘米;它作为普通生活用器有些过于细长,内盛食物也不便拿取,若将口部蒙以兽皮置于平地正好可屈膝而鼓之;颈部的四个角状倒勾纽,正是为了挂置兽皮而特意设置的,它与山西、青海、甘肃等地【山西襄汾陶寺墓地龙山文化时期所出土的长颈葫芦形“土鼓”口沿下的十二个圆纽,以及青海民和新民乡下川阳山村墓葬和甘肃永登乐山坪马厂类型早期的墓葬中】所出土的喇叭形陶鼓口沿外不等数量的倒勾形纽,其形制和用途大致是相同的。所以,它当是古代陶制“土鼓”的一种。我国西藏等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样式相近的鼓,称为“阿姐鼓”。又从以上几种早期陶鼓的制作特征看,它们多属于单面蒙皮的“单面鼓”。又依其无耳和施加对称双环耳以及一侧施双环耳的不同特点来看,大地湾中期的陶鼓则属于置地而鼓的“阿姐鼓”,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的长颈葫芦形陶鼓则属于悬挂起来打击的“悬鼓”,而青海民和新民乡下川阳山村、甘肃永登乐山坪马厂类型早期的喇叭形陶鼓则属于背挂在身上打击的一种“腰鼓”。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