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诗人的温度逆风飞扬
如果说本真是李茏和他的诗歌的底色,那么温度,就是他在本职工作中体现的特点。
笔者曾亲自见证过一件事,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杜诗研究专家,学者林东海、宋红、林萍一行实地考察杜甫诗踪,要途经天水,但苦于没有相识的人可做向导。他们从网上随机地查到了李茏先生,知道他是做宣传工作的,就按网上公布的电话号码和他取得了联系。
李茏热情地接了他们,作为一个时时都自觉的、尽心尽力的宣传着天水文化的“宣传员”。李茏首先为他们自费举办了一个天水文化界人士欢迎会,他邀请请来天水市对杜甫陇右诗歌文化研究有素的教授、专家和地方热爱杜诗的热心人士和林老一行做杜甫陇右诗研究交流;请来天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琴制作师和琴师、以及吹埙及陶笛的乐器高手为远道而来的朋友献上羲皇故里的秦风雅韵,让他们感受伏羲制乐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雅氛围;他还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收藏的雕版古刻《杜少陵全集笺注》,让大家直观地感受杜甫陇右诗歌的艺术魅力。
与林东海副主编、宋红编审、廉萍博士以及平凉市文联的领导一行在伏羲庙石牌坊前合影留念。(图中右1为刘万才先生,图中右3为刘雁翔教授)
李茏在南郭寺陪同林东海副主编、宋红编审、廉萍博士以及平凉市文联的领导一行。(图中右2为李吉定主任)
他们的脚下是当年杜甫到过的隗嚣宫。李茏/摄影
天水东柯谷的杜甫草堂。 李茏/摄影
与林老一行在天水街子合影。
在成县西峡考察。
“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
喝一盅罐罐茶,情深意长。李茏在徽县青泥岭考察。
前往仇池山的路途中。李茏/摄影
登上仇池山顶。
仇池山顶的伏羲崖,传为伏羲生处。李茏/摄影
接下来,李茏又做了一个优秀的向导,带北京的客人走遍了天水所有杜甫诗踪的地方,特别是带他们前往麦积区街子村寻访了杜甫之侄杜佐的后人。为了帮助他们完成了走访考察任务,俶装一体沿着当年杜甫流寓陇右的线路,一路陪同林东海先生一行,走遍了“天水一礼县一西和一成县一徽县一汉中一宝鸡” 这条线路杜诗中提到的每个地方。
汉中张良庙。李茏/摄影
林老深情地说:杜甫当年走陇右,所处的是食不果腹、举步艰难的困境;我们今天重走杜甫游踪,受到的是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这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变化、人的变化、和天水的人们对诗歌文化的热爱。
??热爱家乡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人,李茏就这样带着诗人的温度,诗意而温暖地宣传着家乡,用他的深情厚谊,让想了解天水的每一位朋友感受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的精神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个故事只能算作李茏先生情系桑梓嘉言善行的一种吧,而真正使大家熟知他的则是他主编宣传天水的市委机关刊《天水宣传》。
大学毕业之后,李茏曾从事野外地质勘查、教师、广告策划等职业,1991年调入天水市委宣传部。2005年,李茏开始入主《天水宣传》,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宣传好时政的前提下,调整《天水宣传》版面分配,单分出《文化建设》栏目,增加《天河流韵》栏目,强化了文化版面的分量。为了使刊物编辑工作更好为宣传天水五大文化、推进天水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刊物完成了从时政汇编到综合性架构的转变。他自己谦虚的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把错别字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已。在在全市的刊物中,《天水宣传》人数是最少的,有时常常不得不孤家寡人单打一,但刊物照出,其中凝结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己知道。他对自己经常加班很少提及,总觉得这个年龄说在加班,一定是能力有问题,或者还有什么发展的企图,给别人不好解释,但工作就在那里放着,所以时间长了就干脆不提不解释了。编辑部人来人往,各有升迁,但他十年如一日,认真编辑《天水宣传》,单位每年年终考核为优等。在网上搜索刊物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天水宣传》的电子版,正正规规像一本打开的书。托动鼠标,一页页翻过,那感觉就像随意翻阅手中的书本,贴心又好用,细细阅读所选的精美文章,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于李茏的“宣传温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