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武山旋鼓(图文)
2012-03-15
来源:
浏览量:
武山古称豲道,在夏、商、周及春秋时代,为戎、羌部落所属。以粗犷豪放、剽悍威武著称的武山旋鼓舞源自古羌人的舞蹈、祭祀活动,因其是纯民间的娱神、娱人活动,长期以来深藏在草根阶层之中,因此至今还遗存有大量的羌汉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羊皮鼓舞娱神娱人
武山旋鼓舞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扇鼓又称鼙鼓,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着去毛的羊皮,鼓面直径一般为30厘米,槌柄缀着9枚看似古币的铁环,俗称“九连环”,鼓槌由藤条或羊(牛)皮编织而成。鼓手头戴小麦秆编的草帽(当地人称十八旋),上身穿白衣黑夹,下身穿灯笼裤,脚蹬麻鞋(当地人称扁扁麻鞋),组成几十人到几百人的鼓队,围绕着幡边舞边打,鼓声铿锵、坠环“嚓嚓”。幡高约7米左右,直径约2米,顶有仙女骑鹤,下连一面三角旗,其下是一个12角形(平年12个,闰年13个)的大宝盖,宝盖中间是一条又宽又长的大蟒旗,大蟒人首蛇身。武山古称豲道,《后汉书》载“豲,古代少数民族,其居区为道”。武山辖域在夏、商、周及春秋时代,为戎、羌部落所属。武山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蹈、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提起武山旋鼓舞历史,武山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活动,武山旋鼓舞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所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一直在民间传承发展,是积淀了很深厚历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态文化。
武山旋鼓舞成了国家非遗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