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环县“老戏”:皮影世家敬家班(图)
环县皮影
在庆阳市环县,最出名的就是“老戏”——环县道情皮影,这个孕育于民间的独特艺术,目前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道乡陈旗塬村的敬家庄,从上世纪初,同族七八户五代16个“爷们”都是道情皮影艺人,目前从艺的仍有8人,敬氏世家的传承模式,成为这项“世遗”标本。
兄长开疆弟拓疆
敬乃梁是敬家班的创始人,他是环县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的大弟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敬家是名门望族,敬乃梁的父亲和三叔父都是贡生。敬乃梁偏爱皮影戏,不顾族人反对,背着父亲找解长春拜师学艺。解长春发现他有演艺天赋,随即上门说服家人,招收他为大弟子。敬乃梁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了解长春第一位让到前台的弟子。1903年,30岁的敬乃梁学艺成名,组建了敬家班。
敬乃梁对敬派的贡献在于“开疆”。一是他对剧本和音乐进行了改革,使敬家班的演唱声情并茂、节奏明快、别具一格,至今仍影响着敬家班的演唱风格;二是严教子侄兄弟,培养了儿子敬熙盛、四弟敬乃栋、侄子敬熙成和敬熙瑞等敬派的“把式”;三是享有极高声誉,自敬家班创建,就唱红了陇东山区。
如果说敬乃梁是敬家班指路者,敬乃栋则是敬家班的开路者。敬乃梁英年早逝,敬乃栋不但师承其哥,严教子孙,还广收门徒,并置办了敬家班第二幅箱具,带出了自家的孙子敬廷玺和旁姓徒弟马占川、王有珍、黄秉信和王俊邦等,联系了诸多演出活动的新台口,为敬家班的发展奠定了传家格局,声名大振环县南北。
三代传人创辉煌
在环县,有人这样说:“看了敬家的戏,三天三夜不瞌睡”,说的是敬廷玺时代的戏,不仅看时气场吸引人,而且看后回味无穷。
敬廷玺是敬乃栋的长孙,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学戏,12岁时就能坐前台唱“吃本”戏。他在继承祖父遗风的同时,又大胆探索创新,对传统剧目中一些音乐、唱腔、动作设计、故事情节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还移植和改编上演了一批传统剧目,成为环县道情皮影演出、创作、改革的功臣。
1935年,他跟随敬家班为途经环县的红军指战员唱道情皮影戏,1953年、1956年,与史学杰等6人两次进京,参加首届、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环县道情的艺术魅力,为后来陇剧的诞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敬廷玺从艺的那段时间,经历了父辈到弟兄之间箱具时分而合、合又分的变化,在“文革”中“老戏”禁演时,敬家的艺人们反而合作得更加亲密。敬廷玺带着兄弟子侄唱新戏,有时“出身”唱大戏,使道情艺术得到了全面加强。敬廷玺还培养族内传人和外姓艺人12人,1958年到1962年期间,他参加省市在环县举办的研讨活动,被留在环县剧团从事道情皮影辅导工作,为环县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
1977年,“老戏”开放,敬廷佑、敬廷孝、敬登岐都已成长为成熟的艺人,敬廷玺和叔父敬熙瑞商量,把两家“文革”私藏的影件组合成一班,年近花甲的敬廷玺,带着兄弟子侄,活跃在环县大山深沟、大街小巷。
守艺艰辛传艺难
1981年之后,敬家班便分为三班,敬家三班艺人,目前坚持常年演出的有敬廷佑、敬廷孝、敬登岐、敬登坤、敬登发,他们都是跟随敬廷玺学艺的,使整个家族的道情皮影艺术流光溢彩。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