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资源 传承历史文明
这里是战国秦长城西起首,文物遍布、古迹犹存。临洮这一方热土博大雄浑,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临洮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西起于新添镇三十墩南坪望儿嘴(也称杀王坡)附近,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途径新添、峡口、八里铺、连儿湾、龙门、窑店等6个乡镇约45公里,从窑店镇长城坡关门湾进入渭源县,望儿嘴、长城巷、长城湾、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城墙岭等烽燧城障、墙基关隘至今残迹犹存,于198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台位于岳麓山,相传老子西出散关来临洮讲经传道,由此骑凤凰飞升仙逝。姜维墩遗迹系秦汉时所筑烽燧,因姜维伐魏数攻狄道被民间称为“姜维墩”,为陇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哨”。汉末吕布城相传由汉末董卓部将领吕布所筑,岚观坪侯和城为三国时曹魏侯和所筑,廖化城为三国时蜀将廖化镇守侯和城时所筑,安故城系汉朝所置、唐时设安国镇。哥舒翰记功碑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取吐蕃洪济城、收复黄河九曲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御笔题写碑文,边人为哥舒翰记功而作,目前图案文字仍然体现出大唐艺术风韵。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寺(也称香衮寺)仅比萨迦寺(南寺)迟建3年,比青海塔尔寺早300多年;陇上古刹卧龙寺兴建于晚唐时期,由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溥杰题写寺名;玉井峰古建筑始建于明代初期,至今钟灵毓秀、优雅别致。
这里是陇西李氏祖籍故里,人才辈出、家族兴旺。“丞相将军府,柱下孝子门”,是对李氏的真实写照。陇西李氏得姓于中原、发旺于古陇西,所以才有大量史料记载:“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李氏出自狄道”。据记载,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为秦国陇西首任郡守,居住在狄道。自李崇以后,李氏在陇西逐渐兴旺,成了一个名门望族,先后有多人担任过太守、大将军等职务,还有人被封为陇西侯。“李仲翔汉初为将军,官至太尉,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临阵战殁,其子伯考奔丧,故葬之于狄道东川(今临洮县龙门镇槐树村),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李仲翔十九世孙李暠建都敦煌,史称“西凉武昭王”。“自凉武昭王以后,一门三公,为四海著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土族门阀制度鼎盛,世家大族把持社会,世人极重门第望族,这种情况直延至初唐。李唐王室“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伪托西凉李暠之嫡裔及称家于武川”,“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后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正式附宗于陇西李氏,“确立凉武昭王为始祖”,“自贯狄道,布在方策”,并诏定“陇西堂”为陇西李氏的堂号,一时天下李姓趋之若鹜,莫不以“陇西李”为荣。“陇西李”空前鼎盛,形成“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局面。陇西李氏最早的祖坟是临洮县龙门镇东廿铺村现存的李仲翔家族墓群,于1954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今在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就有70多个,户数15000余户,人口近8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1/6。
这里是边塞劲歌的沃土,群星灿烂、人文荟萃。自古长期以来,临洮作为战略要地,在民族战争和开发西北的勋业中,既有大批文臣武将戍边在此,也在本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治武略、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同时孕育出了一首首歌咏临洮的边塞诗篇,使临洮慢慢地成了历史文化名城,逐步促成了临洮文化的繁荣。自两汉名将辛武贤、辛庆忌父子以来,先后有李宝、李冲、辛庆之、牛僧儒、张万纪、吴镇、李镜清及杨斋沐、牛载坤、黄文中等一大批文治武略的名人,特别以甘南农民起义的策划者史鼎新、刘余生,起义领袖王仲甲,红军将领李彩云,抗日英雄宿之杰,陇籍将军李化民,虎穴英雄石应华和沙沟惨案“六烈士”最为著名。解放后,临洮全县有1500多名知识青年参军,跟随王震司令员西进新疆屯垦戍边,人数之多仅次于北原。历朝历代歌咏临洮的诗篇数以百计,有唐代以来描写边关要塞、歌颂民俗风情的,有宋元明时期描绘西北大好河山、抒发生活激情的,特别是清代临洮的文人雅士和诗作数量较多,涌现出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里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宗教兴盛、民风淳朴。临洮自古以来多民族争战、融合的特殊的历史造成了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整合的特色,各民族交融互补又造就了临洮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主要以民间故事传说、宗教、迎神赛、花儿、拉扎节等形式表现出来。解放初期全县有寺院48座,僧众显密二宗有数千人,仅城内就有“九寺三观、新寺不算”之说。伊斯兰教虎非耶学理穆扶提门宦创始人第26世高祖马守贞传教,归真后有8位教长在道堂相继传教,并大力提倡办学。南部3个乡镇分布着近30个大小花儿会,洮岷花儿与河州花儿交叉演唱、相互影响,异彩纷呈。盛行于南部乡镇的“拉扎节”特别是傩舞表演延续了藏传遗风,以自然村为单位庆贺丰收,每年历时两个多月。同时,还盛行以划旱船、上满场等为主的社火表演,以秦腔、陇剧、折子戏为主的民间戏曲,以三弦、劳动号子、丧事音乐为主的民间音乐,以龙灯舞、狮舞、太平鼓为主的民间舞蹈,以油漆家具、棺木绘画为主的民间绘画,以及刺绣、剪纸、砖雕、木雕等民俗文化。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