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韩敏 著
《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
一、回民起义前的陕西社会矛盾
回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
民族。回族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对发展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祖国社会
政治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族酷爱自由,具有传统的革命反抗精神,在历史上
同其他民族一起为反对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清代同治初年,陕西爆发了震动全国的回民大起义。这次起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清朝统治者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必然结果。
(一)清同治前陕西回族的分布
回族散布全国各地,与汉族杂居。陕西是回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据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总人口有8602978人,陕西回族人口有130
894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占陕西总人口的0.39%。陕西全省有45个少数民
族,共155630人,回族人口占其中的84%,是陕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回族历史悠久,其来源可上溯到唐朝。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
一阿拉伯半岛,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唐称大食国),其势力达到中亚一带。唐王
朝与大食国的关系比较密切。《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
(公元651年),大食国遣使朝贡,两国正式建交。从建交这一年起至德宗贞元十
四年(公元798年),在148年内,大食国派往中国的使节有37次。唐王朝与大食
国的交通畅通,水路由广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出海,经南洋群岛到波斯湾阿拉伯
半岛;陆路沿丝绸之路,由长安出发,经新疆、中亚,到达波斯和欧洲。当时阿
拉伯、波斯来中国经商贸易的伊斯兰教商人众多。他们沿水路到我国东南沿海的
广州、泉州、扬州等港口城市;沿丝绸之路到甘肃河西地区及陕西长安、河南开
封。《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记载:“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
在长安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赀取利,安居不欲归。命检
括有田宅者,凡得四千人。” 长安城内有东西两市,以西市为最繁华,大食和
波斯伊斯兰教商人多活动于西市。西市还专门设波斯邸,供他们居住和存放货物
。唐代来中国的大食人,除贡使和商人外,还有一部分军人。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年),安禄山叛乱,4000多名大食国军人应唐明皇的请援,来中国帮助唐王朝
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平定后,一部分留驻京城,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敕
建清真寺一座。
宋王朝与波斯、阿拉伯和西域各民族的交往更加频繁。由于采取了许多鼓励贸易
的办法,对外贸易发展,来华的穆斯林使者和商人较唐代更多。唐宋时期,称来
中国的波斯、阿拉伯人为“番客”、“番商”、“胡客”等,其留居的地方称为
“番坊”、“番巷”、“番市”。这些人长期留居中国,娶妻生子,有的已传五
代,称为“五世番客”。唐宋时期,来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人,他们
大部分是侨居性质,是我国回回民族的“先民”。
元代是回族形成时期。元初蒙古人为了统一全国,在西征过程中,先后征调了大
量被征服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东来参加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据
记载,被征调的以穆斯林为主的西域亲军约二三百万人。在这些东来的穆斯林中
,主要是工匠和平民。工匠编入元朝政府和诸王贵族所属的工局,从事纺织、建
筑、武器、造纸、金玉器皿等制作。平民编入探马赤军,随同蒙古军一起作战。
“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胜利,探马赤军先
后被留居各地戍守和屯垦。探马赤军在陕西主要屯戍京兆路、延安路。王恽说:
“京兆路州郡所有营盘草地极广,旧为探马赤军牧马地面” 《元史》记载:
“河东、陕西、巩昌、延安、燕南、辽阳、河南、山东诸翼卫探马赤军争草地,
讼者二百余起” 。元世祖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令探马赤军随处入社,
与编民等” ,从事农业生产,大批回回军士变成农民。
元代,中西交通畅通,来中国经商的中亚、西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络绎不
绝。同时,还有一些官吏、宗教职业者和学术人士前来进贡、传教和访问。其中
不少人在中国各地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这些定居下来的穆斯林
群众,由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宗教信仰的一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意识,
成为我国境内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分散在全国各地,主要与汉族杂居,但
在一个地区又相对集中,在乡自成村落,在城镇自成街道,形成大小不等的聚居
区。从历史上看,西北地区一直是回族的大分布区。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