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史》韩敏 著
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回族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出任陕西五路
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他带领一大批穆斯林官员及军民来陕,三年间增加
9565户。后来他的儿子纳速拉丁又出任陕西平章政事。他的子孙众多,分纳、速
、拉、丁四姓,留居陕西、宁夏等省,长安有拉家村。陕西行中书省设有回回令
史,陕西诸道行御使台设回回掾史,专门管理回回事务。
明初,朱元璋采取了许多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陕西回族的经
济状况得到改善,人口也有了增加,分布广泛。《万历武功录·回夷列传》记载
:“回夷,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凤(翔)、汉(中)间
夷也。郡县编入版籍,名曰回夷。” 关中东部地区,“自华(华山)以北,渡
渭水,投清凉寺,一望漠漠黄沙,无寸草人烟,仅有小村,皆回回种类” 。陕
北回回很多,《胜朝遗事·后鉴录》记载:“回回种遍天下,陕西延(安)、庆
(阳)间尤众” 。明末李自成在陕北起义,义军中有老回回部队。陕南地区有
不少江南回民沿江而上,落户在安康、汉中、商洛等地区。
清代陕西回族人口增长快,不仅分布广,而且聚居点稠密。乾隆四十六年,陕西
巡抚毕沅奏折中说:“查陕省各属地方,回回居住较他省为多,而西安府城及本
属之长安、渭南、临潼、高陵、咸阳及同州府属之大荔、华州,汉中府属之南郑
等州县之回民,多聚堡而居,户口更为稠密” 。清代同治以前,陕西回民主要
分布在关中地区的同州、西安、凤翔三府和乾、邠、鄜三州共20多个州县,有80
0余坊。陕北延安府和陕南汉中府、安康府也有回民聚居。全省约100万人左右。
下面对陕西各州县回民分布作一概括说明。
西安府及其所属州县回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临潼、渭南、高陵
、泾阳、三原、蓝田等县,兴平、礼泉、户县、周至、同官、耀县也有不少回村
。
西安省城内,回民世居西北区,有十三坊,约三万人。《秦陇回务纪略》记载:
“省城节署左右前后以北一带,教门烟户数千家,几居城之半,教堂经楼高矗云
天,气势雄壮。绅富三分之一,安居乐业,自成风俗” 。西安城回乡回村稠密
,西安广大门马氏祖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石碑记载,西安城回乡有六十四
坊。石碑记载回坊是:(依原顺序)南关村、解家村、糜家桥、上马村、下马村
、杜城村、方桥头、沈家桥、河湾村、西铺上、曹吕村、三会寺、皂河村、东、
西、北石桥、凉楼滩、湾子里、八家村、刘家寨、城角里、长条村二坊、北关厢
、西菜园、东菜园、午门村、八府庄、石碑寨、井儿上、大梁村、石家洼、东刘
村、草滩里、桥上、牛而寺、方村、东铺上、米家崖、沙家庄、新庄里、水洼堡
、团庄里、洛家堡、沟上、疙瘩寺、西草店、八家里、冯家滩、杏园东西二堡、
东砂河二村、东草店、唐家村、上下班家、南北拜铁二村、寇家东西二堡、马五
十东西二堡、东全子头、东撒家村、白家滩、白家咀、西撒家村、苏家堡、行者
桥、抵家村、本坊(光大门)。
石碑所载村名,皆系回坊名称,每个村名下都有“三位掌教阖坊人等”的字样,
表明碑石是回坊全体回民公立的。碑文所列共64回坊,除马五十东西二堡、东全
子头、白家咀、东西撒家、行者桥、抵家村等分别属高陵县、临潼县外,绝大多
数的回坊都分布在西安郊区,所以石碑是清代同治以前西安城郊回民村落分布的
历史见证。
同治以前西安郊区回村的数目,实际上比石碑所载的回坊多。石碑上所列回坊可
能与光大门回坊有更多的联系,有许多回坊没有参与立石,《秦难见闻记》、《
平定关陇纪略》、《长安县志》(嘉庆)、《咸宁县志》(嘉庆)、《咸宁长安
两县续志》等书中所载回村即是证明。回民后裔提供起义前西安郊区的回村更多
。
从六十四坊的位置看,回民主要聚居在以下七个地区:西安城西南郊区、皂河中
游、皂河下游、西安城东北郊区,浐河和灞河交汇的三角地带、灞河下游东西两
岸、沙河以东临渭地区。
西安省城东路蓝田、临潼、渭南等县回民分布稠密,临、渭沿渭河一带是回民的
聚居区。
蓝田县回村有西寨、大梁、黑沟、草坪、咀头、回回庄等。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