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依旧在 浩气耀千秋

2011-06-19 来源: 浏览量:


1936年8月23日,第二支红军队伍来到了武山,这就是由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31军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率领的31军。他们从漳县新寺镇抵武山县境,也经北顺、苗丰、马力、杨坪、王家门、付家门、盘古、丁家门到达鸳鸯镇。军部驻颉家门、包家坪,部队驻扎、活动于马力、滩歌、山羊坪、四门镇及山丹镇的清池峪、贺家店渭河村、周家庄一带,宣传抗日,筹集粮款。在颉家门成立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杨芬芝任主席,尚战德、杨景春为委员。92师由参谋长李聚奎率领,渡渭河北去通渭。91师驻鸳鸯一带,24日,该师一部抵山丹镇,发展马鸿九等数名党员,成立了秘密区委(党组织)和苏维埃区镇府、区农会,马鸿九任主席,马世成、马绪元、马正川、马德功为委员。部队驻山丹、贺家店、车家川魏家沟、任家门一带,筹集粮款。31日,红军攻克贺家店堡子,处决了匪徒组织——“斧头队”的4名头目。在滩歌,红军刚到,国民党的两架飞机就来轰炸,在漆家庄、上街、下街及关家庄各投下了两颗炸弹,但对红军并未造成伤亡。红军围困滩歌大堡子一月多,直到堡内派人讲和为止。到山羊坪的红军为一个营400余人,营长姓张,其中还有一位名叫刘焕文或刘焕章的连长。红军成立了农会,任命范四贞为主席,许善清为副主席。在农会的劝说下,董家庄人自动打开了堡子,和红军公平交易粮款,红军还攻克了山羊坪堡子。10月8日,31师奉命北上,过渭河,经费家山、榆盘去了通渭。第二支红军队伍,在武山活动时间最长,前后40多天。也是避开了敌人重点防御的地区——武山县城,在县城西南的广大地域巧妙地展开革命工作,组建基层党组织,成立苏维埃政府,惩处坏人,筹集粮款,开展宣传,又一次在武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就在红四方面军31军离开武山的前九天,即1936年9月29日,第三支红军队伍经过武山,这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总部,他们从岷县中寨取道梅川,经漳县石川、四族、新寺,过武山王家门,沿西南经颉家门北去。9军、5军也随总部抵进。
九天后,也就是第二支来到武山的红四方面军31军离开的1936年10月8日,第四支红军队伍也来到了武山,这就是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第二、第三十二军从礼县经分水岭进入武山东南境内,经草川的包家庄、谢家庄、双碌、李子沟、马皇寺到温泉的柏家山宿营。次日,兵分两路:左路跨过东梁山经郭槐的弯儿里、观儿下出南沟,在洛门西旱坪击溃国民党军队的堵截,当日抢渡渭河,经咀头去了甘谷县的礼辛;右路军沿聂河出沟至甘谷盘安镇,渡渭河在礼辛会合后去了通渭。不久,红二、四方面军于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标志着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经过武山的四支红军队伍,包括一、二、四方面军,其中第一、三、四支都只停留了一二天,唯有第二支红二方面军的31军活动时间最长,达一个半月之久。但无论怎样,都在武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同时也演绎出了一个个悲壮的红色经典传奇故事,有部分红军战士将鲜血洒在了武山的土地上,将生命定格在了这里,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武山百姓中流传。
国民党地方武装如民团、红枪会、斧头队等的对抗和袭击,常常使红军遭受几人、十几人甚至更大的伤亡;国民党正规部队凭借工事或有利地形的阻击,也常使红军遭受重大伤亡;汹涌渭河的阻挡,更是红军经过武山时的第三大威胁,据说,红军当年过渭河时由于当时的渭河水大流急再加上敌人的阻击和红军体力的衰弱,有不少战士被汹涌的河水卷走,用武山话说“像下饺子一样”。红军初到武山时,当地百姓由于长期遭受土匪、乱军的侵扰,再加地方反动派所谓“共产共妻”的欺骗性宣传,惊恐不安,大都躲进了堡寨,百姓称之为“跑共产”。这就给红军筹集粮款造成了很大困难,红军就宣传说自己是北上抗日的人民子弟兵,绝不侵犯群众利益,人们逐渐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就偷偷地和红军来往。红军态度和蔼、买卖公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很多人不再躲避。红军初来时,缺吃少穿,面黄肌瘦,衣服破烂,有的甚至穿着唱戏的古装。人们就帮助红军抽粮筹款,磨面缝衣,更有人在红军战士遭受危险时挺身而出,机智勇敢地保护红军,使之免遭坏人伤害。红军撤离后时,留下的一些伤员,大多也在百姓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1936年11月,鲁大昌部孙伯泉团驻防武山,孙在各集镇宣讲,命将遗留红军限期送县。但各地百姓以义子、义女、儿媳以及招婿入赘等方式收留保护了那些被敌人打散或掉队的流落红军。也有一些贫苦青年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历史机缘,使武山幸运地成为演绎红色经典的一个基地。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全都从武山经过,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几乎纵横武山全境,足迹遍布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等四大渭河支流区域,给武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在天水市的其它四县二区中是少有的。如果能在武山现有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再开发出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以西起鸳鸯,东至洛门的渭河流域为干线,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流域为支线,以参观长征遗迹文物、听讲长征故事、欣赏自然景观、了解风土人情等为具体内容,维修或修建长征遗迹,挖掘整理文献资料,搜集革命文物,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就目前来讲,这条线路已有的景点有鸳鸯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山丹土木碉堡(拟似)、县城东关大土墩碉堡残迹、沿途众多的堡寨以及鸳鸯丁家门、费家山毛泽东住过的院落等。在这些景点中,东关大土墩碉堡残迹在县城扩建中被保存了下来,据说将拨专款维修。急需考证、维修的是山丹碉堡,因为岁月风雨的剥蚀,过不了几年就会使它轰然倒塌,荡然无存的。不管它是不是当年20座碉堡中的一座,它都是一处历史遗迹。如果它是的话,那么它虽然昔日曾阻挡过红军,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已成了见证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物证,就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现行高中历史课本上就有类似照片。如果能引起文物局、旅游局、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组织人力物力加以考证、维修的话,则后人幸矣!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