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见证东乡民族历史的千年经书(图文)

2011-12-16 来源:中国甘肃网 浏览量:

  东乡县博物馆馆长马中华介绍说:“我们这里展出的这部《古兰经》不是人们所说的真正的牛皮《古兰经》,它是从民间征集来的一部古老的经书。上面的这幅照片才是真正的牛皮《古兰经》的照片,它是我们很多年前拍的。现在,这部真正的牛皮《古兰经》到底在不在世、 在谁手里,我们也不得而知。”

  一段时间以来,牛皮《古兰经》的下落成为民间的一个神秘话题,真本牛皮《古兰经》已经失传的说法也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人还为它的命运而担忧。

  一部《古兰经》书为什么会引起众人的注意?备受关注的牛皮《古兰经》如今会在哪里?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它和东乡民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面积14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交错,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东乡是因其位于历史上曾管辖它的河州(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而得名。东乡族人都信奉伊斯兰教。今天在东乡县到处都能看到清真寺和拱北。拱北是伊斯兰教传教先贤、教主的陵墓。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上可以看出,这里也是伊斯兰教内部门宦较多的地方。在县城南边的韩则岭上,也有一座拱北,是东乡族先贤哈穆则巴巴教主的陵墓。从拱北的建筑、雕饰不难看出它的主人当年在这里的地位和影响力。

  元代末期,从遥远的中亚来了一批传教士,他们一行40人来到了当年的河州。传教士中的领头人就是哈穆则巴巴,他走到东乡龙家山后留了下来,决意在这里传教。他随身还带来了一部用于传教的牛皮《古兰经》。被后来的人们视为珍宝四处追寻的,正是这部牛皮《古兰经》。

  哈穆则巴巴为首的这些传教士们为什么会来到东乡?又为什么决定要留在这里传教呢?

  东乡族文化学者马志勇说:“13世纪初,成吉思汗发动了一场西征的战争,曾率兵打到了西亚一带。元朝的《蒙古秘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成吉思汗征撒尔塔乌拉,打了七年仗,这场战争结束以后,从中亚带过来大量的撒尔塔人,有军人、商人、传教者、工匠,特别是工匠人数众多。”

  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队征战中亚,与撒尔塔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获胜后将大量的撒尔塔人编入蒙古军队,组成回回军,以扩充蒙古军队势力。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撒尔塔工匠。据记载,当时编入军队的撒尔塔人和撒尔塔工匠达到了20多万人。成吉思汗之所以将众多蒙古军队和撒尔塔人派到这里驻守,是出于战略考虑。东乡四面环河,中间高山耸起,有着得天独厚的管控优势:北有管理驿马事务的驿站,是控制东西交通的咽喉,东通中原,西控河西诸地,南扼吐蕃等部族,不失为一处能攻亦守的战略要地。就这样,大批撒尔塔人在东乡开始了漫长的镇守、屯田岁月。

  既然当年有那么多撒尔塔人来到这里,并且在这里驻守生活,那么,这片土地上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点当年屯守的痕迹。

  二

  哈穆则巴巴拱北所处的免古池村,是一个有着70户人家的村庄,村民大都依山势而居,世代以农为生。这个村有300多口人,全部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人,他们相互交流,都用东乡语。

  我们去的那天是当地的一个宗教节日,村里的男人们都如约来到村拱北聚会,祭拜先贤。从这些东乡族人的外貌特征看,他们大都高鼻梁、深眼窝、椭圆脸形,这同中亚阿拉伯人的相貌多少有些相似。难道说,这些人就是当年撒尔塔人的后代?

  当地长者向我们介绍:“我们的村名叫免古池,就是银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祖先都是银匠出身,专门打制各种银器……”

  三

  据考证,当初蒙古军队来到东乡后,曾将随军的撒尔塔人中的各类工匠分别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并且用工匠种类称呼这些不同的地方,久而久之,这些工匠的工种名称就成了地名,并和这些人、这些村庄一道留存了下来。

  留居下来的撒尔塔人主要聚集在今天的东乡县城锁南坝镇一带,还有不少人散居在其他地方。这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撒尔塔人留居东乡,自然吸引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的传教士,这其中就有哈穆则巴巴一行。

  当年,哈穆则巴巴一行辗转来到东乡,并决定把这里当作自己传教的目的地。那时,哈穆则巴巴的住地叫龙家山,后来人们将这里改称为哈穆则岭,这是东乡境内惟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它叫成了韩则岭。哈穆则巴巴一行在韩则岭建寺传教,周边的人常常来寺里听经、做礼拜。但是,现在人们看到的韩则岭清真寺却并不是当年的那一座。

  从韩则岭顺山而下,在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的山沟里,有一座清真寺,人称平庄大礼拜寺,故名思义,它坐落的这个地方叫平庄。这是目前东乡县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对于这座寺的来历,生活在平庄的人们大都略知一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或许更清楚一点。

  当地老人说:“我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一直都在这个寺里做礼拜。这个寺原来在韩则岭山上,以前,阿拉伯的哈穆则巴巴带来了40个人,他们在韩则岭上修了个清真寺。”

  看来,当年哈穆则巴巴就是在老人提到的韩则岭清真寺内用牛皮《古兰经》讲经传教的。关于这个寺为何搬迁,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离奇的传说:每逢韩则岭清真寺内念经的时候,远在河州的专员就会觉得头痛难耐,于是,他就下令将这座清真寺搬到河州城。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由于这个礼拜寺历史久远,影响较大,每逢天晴时,从河州城内就能看到韩则岭清真寺的存在,这让河州的官员们心里很不舒服。到了明代洪武元年(1368),管辖东乡的河州专员决意将这座清真寺搬迁到河州,也就是今天的临夏市。

  那么这座清真寺最终为何迁建于平庄,民间同样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当人们把韩则岭清真寺的木料拆卸下来,靠人工拉到平庄沟里时,这些木料开始出水,人们认为这是木料不愿远离韩则岭而留下了伤心的泪水。其实是因为木料粗重,当时的人力条件有限,木料被勉强拉到平庄沟里时,就再也无法前行,于是人们只好把礼拜寺重修到平庄。这座大礼拜寺在平庄已经延续了600年。

  这样算来,这座清真寺的历史已近千年,只是当年的一切今天都已荡然无存,惟一能够见证那段历史的就是那部哈穆则巴巴带来的牛皮《古兰经》了。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