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见证东乡民族历史的千年经书(图文)
四
当年清真寺搬迁之时,哈穆则巴巴早已作古,那么,珍贵的牛皮《古兰经》会不会随着礼拜寺转移到了平庄呢?
平庄礼拜寺的马哈三说:“我们都知道牛皮《古兰经》的事情,但牛皮《古兰经》不在我们这个大礼拜寺,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个人手中。有人说在韩则岭上,也有人说在其他传教人的后代手中。究竟在谁的手里,我们也不太清楚。”
韩则岭西北方向30公里处,有个名叫陈沟湾的村庄。这里也有一个拱北,它的主人是当年与哈穆则巴巴一同来到东乡的传教人之一,人称穆撒巴巴。当年,哈穆则巴巴在龙家山立足之后,同行的其他人分别到河州各地传教,其中的穆撒巴巴就来到了这个叫陈沟湾的村庄。陈沟湾村是个有着100多户人家的大村庄,村民们分散居住在一面山坡上,和东乡其他村庄一样,农业是全村的主业。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外打工,只剩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在家留守。
在陈沟湾村中部,有这样一院房舍,它的主人叫马占林,今年68岁,他说:“我们的祖先是穆撒巴巴,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陈沟湾村。我们村有八九十户人,都是穆撒巴巴的后代。牛皮《古兰经》我们听过,但是没见过。老人们都说有呢,但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拱北里也没有。”
既然同行人的后代中无人知晓牛皮《古兰经》的下落,那么,它会不会留在哈穆则巴巴的直系后代中?这些直系后裔如今又都在哪里呢?
在距东乡县100多公里的兰州榆中县马坡乡也有一座拱北。这里不是东乡族聚居区,当地居民全部是汉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拱北呢?原来,哈穆则巴巴当初有五个儿子,长大以后,他们也分别到不同的地方去传教。其中的老五就来到了兰州市榆中县。老五去世后,就葬在了这个马坡乡,这座拱北正是为他而建的。
在拱北的下面,有一院平房,它的主人叫马占彪,今年已是75岁高龄,他就是这座拱北的守护人。马占彪是东乡县大树乡洒勒村人,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15年前,马占彪独自从家乡来到这里,守护拱北直到今天。他告诉我们:“我是哈穆则巴巴长子的后代,我现在在榆中县马坡乡拱北为哈穆则巴巴老五儿子守灵。因为老五的后代大部分失散了,少部分已逐渐同化为汉族人……那本牛皮《古兰经》,我从来没见过。”看来,牛皮《古兰经》不可能随着外迁的后裔远行,它应该还是留在东乡土地上。
东乡县大树乡洒勒村共有200多户人家、1600多口人,村子大致分为两大块。哈穆则巴巴的大儿子当年就住在这个地方,现在这里不少村民都是他的后代。神秘的牛皮《古兰经》会不会就在他们手里呢?
在洒勒村有一院老宅,它的主人就是哈穆则巴巴大儿子的后裔。住在这里的原是弟兄三人,老大前几年搬到村子另一头的新房里,现在住在这里的是老二马国英。老三马清方从小就去守哈穆则巴巴的拱北,如今已是韩则岭拱北的掌门人。马清方常年居住在韩则岭拱北,终身不娶。一心为拱北做事,当地的穆斯林把他们这样的人统成为“老人家”。
作为拱北的守护人,马清方每天清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居所里祈祷、做礼拜。做完礼拜之后就要开始诵念《古兰经》。除了日常的宗教礼仪,马清方在拱北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负责接待来拱北拜谒的客人。由于访客来往频繁,所以,拱北里还有一些助手给他帮忙。
哈穆则巴巴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一代一代留下为其守灵。在长达800多年的时间里,守护拱北的,先后有几十位后人。哈穆则巴巴长眠在了这里,而他随身带来的那部牛皮《古兰经》,究竟在哪位后人的手中呢?关于这一点,拱北掌门人马清方始终缄口不语。
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对现存的那部牛皮《古兰经》做文物鉴定,并要在确认后专门投资予以保护,相关人员找到了马清方。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马清方本人最终成为牛皮《古兰经》的揭秘者。原来,神秘的牛皮《古兰经》从来没有离开过韩则岭,它就珍藏在哈穆则巴巴的拱北里,现在就在马清方手中。他是多年前从一位守护拱北的前辈那里接过来的。马清方之所以向外界保持沉默,注意是考虑到牛皮《古兰经》的安全,他希望这部牛皮《古兰经》永远留在哈穆则巴巴的拱北里。
这部来自遥远中亚的牛皮《古兰经》历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这部经书共30册,合订为一本。它的开封很大,长56厘米,开幅46厘米,全书共有150页,每页有11行文字,这种古老的阿拉伯文书法完全是当时的手迹。
当年,哈穆则巴巴随身携带来的并非独本牛皮《古兰经》,一同带到这里的还有羊皮、布皮《古兰经》,共计八本。内容与牛皮《古兰经》同样完整,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开封比牛皮《古兰经》要小一些。
这部牛皮《古兰经》是目前中国保存的来自中亚的阿文经书中历史最长的两部之一,它见证了东乡民族发端、融和与形成的全过程,称得上是东乡民族的文化瑰宝。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