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三岔镇:一座出现在林语堂笔下的陇上古驿

2014-09-28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并称为林语堂先生的“三部曲”,我自然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回到家翻看起来。

  《朱门》主要讲述的是上海《新公报》派驻西安的记者李飞,与大家闺秀、女子师范学院学生杜柔安——跨越门第界限的爱情传奇,错综复杂的叙事安排、人物谱系和空间场景让我叹服大师的笔下功力。我注意到在开篇,小说出现的一个地名——三岔驿,女主人公笼统地说,它是在“甘肃的南部”,她父亲就住在那里。

  三岔驿会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吗?

  我搜肠刮肚地想这些年跑过的甘肃的地方,不敢确信。好在林语堂老人家其后揭示了答案,在书中,三岔驿是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演进发展的重要场景地,小说共分六部,其中第三部直接以“三岔驿杜家别院”为题。他在书中明确无误地告诉读者,从三岔驿那里,骑马可到漳县。

  我找到甘肃的地图,没想到就真的在漳县殪虎桥附近发现了三岔镇的地名。

  这是否就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三岔驿呢?在书中他这样描写三岔驿黎明时分的美景:

  “早晨的阳光由薄云顶射下来。湖面和岸边有层濛雾,岩石仿佛由海中浮出来似的。草地上,露珠儿闪闪发光,使草色更青,金凤花更黄,比阳光还要灿烂。渔夫的炊烟袅袅升起,懒洋洋挂在天空。但是山顶的瞭崖和树影立在天空下,倒显得又清晰又明朗。”

  9月25日早晨8时,记者从兰州出发前往漳县三岔镇一探究竟。

  到上午10时30分左右,我们再一次翻越了渭源、漳县边界的分水岭,这里秋日的美景仍然让人激动不已。岭上一道一道的针叶林在阳光的透射下像是化作了多彩的波涛迎面涌来,岭下的山谷是云层过境留下的巨大的阴影,盘山公路弯弯绕绕,爬坡的货车像是缓缓蠕动的甲虫……

  从分水岭上下来十几分钟后,就来到212国道著名的分路口殪虎桥。一条小河不离我们左右,这就是清凌凌的漳河水吧!

  不过殪虎桥的直路通往陇西的文峰镇,过桥则是去往漳县县城。向附近的村民询问,得知三岔镇就在去往陇西的方向,离殪虎桥镇也就是5分钟的车程。

  一路上看到,公路两边的山岭植被逐渐减少,一层层平整的梯田变成了主旋律,只有漳河水还是那么多情,在它的着力塑造下,川谷间的水地变得膏沃无比,人烟也变得稠密起来。

  果然抽根烟的功夫,三岔,这个漳县西南方向的大镇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杨慎也来过漳县的三岔驿?

  第一眼看到三岔镇,有一点点失落,我们要寻找的是一种古镇从容、淡定、儒雅的精神内核,而眼前的却是一座城市化气息浓厚的乡镇,躁动、喧闹而又生机勃勃。临街的多是铺面,城市里能见到的商品种类,这里也多半有,只有售卖农具、化肥、农药、种子的店面才会让人想到它和乡村的联系。

  在镇政府,我们找到了此行的向导,三岔镇文化站的汪治平站长,这个外表朴实、待人热情的汉子,提到三岔镇的人文历史是如数家珍。

  听着他一路给我们讲解,记者起初的失望和困惑渐渐消失了,真如我所看到一篇三岔人描写自己的家乡所说,只有“历史嗅觉敏锐的人,或可从吹过古驿城上空的风中,去分辨哪些是历史的辉煌,哪些是现实的精彩”。

  记者发现在三岔镇的中心,确有文(陇西文峰镇)殪(漳县殪虎桥镇)公路及省道209线从镇中一穿而过,形成了一个三岔路口。

  这莫非就是三岔镇镇名的由来?

  汪治平说,现在三岔镇就是以往的三岔驿,历史上的三岔驿不完全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古城,只因占据西控氏羌、东维秦陇天然锁钥之地而成为西部边关的一个军事要冲,初为三岔堡,置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纯军事性质机构,后为三岔驿。三岔驿与它相距十里的石门关互为依托,成为汉、唐著名关隘,是汉、唐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纷争的界岭,朝廷在此常年驻兵把守。据考,三岔驿墩坪遗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争霸之地,而宋史中多处可见的三岔驿战坪遗址和堆粮坪遗址则是汉、唐时期中原朝廷与西部土蕃王朝多次刀戎相见的战场,宋徽宗八年朝廷在此设立专司军事事务的驿城,统领边关事务,抵御外族侵入。其时,宋朝还在三岔驿西边依次设立了“木场关”、“遮阳铺”、“酒店驿”、“木栏寨”等军事要塞,共同防卫着大宋王朝的西部边陲。

  三岔驿在宋明时期的特殊军事地位,使得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与生俱有尚武情结和英雄崇拜,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英雄情结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最终以宗教仪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驿城西南角的将军庙为载体而延续至今。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