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和缩影——天水古民居

2012-04-03 来源: 浏览量:

追忆怀古

    部分古民居已成记忆

    天水研究古居的学者一提起育生巷,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清代名人张世英。

    张世英,生于1843年,字育生。1880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光绪九年起,历任陕西甘泉、武功、渭南等8县知县和邠州、商州两州知州,历时28年之久。张世英对办教育情有独钟,在他的倡导之下,天水城乡办夜校1300余所。地方人士为作纪念,改其故居为“育生巷”。清道光年间,张家的基业已十分可观,为了避免因分割家产而产生兄弟失和,张家祖上老人将全部家业一分为三,在3个地方置办了3座院落,用一张图纸、同样的材料建起了3座大致相同的宅院作为遗产留给了3个儿子。这就是育生巷42号、56号和秦州区自由路附近的一处。巷东面原有张家祠堂一处,后来变卖给了别人,祠堂便搬到了56号院隔壁的二层阁楼上。“至于张育生先生住过的故居,应该在育生巷北口东面,早些年就拆除了。”说起这些,这名学者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显然,张育生故居已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

    沿秦州区解放路探访,路北赵家巷、三星巷、澄源巷和路南的石家巷、育生巷、忠义巷、自治巷依次毗连,巷道深处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落和伏羲庙遥相呼应。

    这些古建筑群大都建造精美,木雕图案做工技艺高超。据专家考证,三星巷古建筑群的修建年代至少要比山西平遥早百余年,当地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然而,令所有致力于古民居保护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扼腕长叹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城市建设等种种原因,部分老民居被拆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秦州区大城中华东、西路的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古民居被小二楼式的仿古建筑所替代。

    “贷真价实的古民居被仿古的赝品所取代,这实际上是天水建筑史上的一处败笔。”一名学者直言不讳地说。

    抢救修缮

    5年内古居修旧如旧

    记者在天水市名城办采访时了解到,天水古民居建筑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院落群,名气较大的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和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胡来缙之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以及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2001年,胡氏民居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城市建设中,天水市政府十分重视对“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串珠”城市空间格局和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印发了《关于加强秦州区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古民居保护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并将伏羲城、西关城2个古城区和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新巷、澄源巷、育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街区作为重点,加强保护。

    2001年,天水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编制了《天水市古城西关片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了7条历史街区和143处民居保护院落。2009年9月,在省政府刚刚批准实施的天水市第三版《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历史文化街区与重点历史建筑保护篇章赫然在列。

    天水市名城办张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让现存的古居、古巷修旧如旧,天水市已将伏羲城、西关城2个古城区和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新巷、澄源巷、育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街区作为重点,加强保护。截至目前,政府投巨资修建的历史街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经完成。”据介绍,为了适当疏散古民居院落住户,最近出台的《天水市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抢救性修缮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对历史建筑、古民居现部分住户可采取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办法进行搬迁疏散。针对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的产权人如想进行货币补偿的,可按历史建筑物评估价加一定标准的补偿系数进行补偿。公房住户搬迁则按现行拆迁安置政策执行。

    令人欣喜的是,针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天水古民居受损严重之现状,《方案》中规定,从2009年开始,天水市、区两级政府每年计划用500万元用于历史建筑、古民居的抢救性修缮保护,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参与历史建筑、古民居保护,力争5年内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民居的抢救性修缮保护,最终让古民居达到修旧如旧的最佳状态,使得天水古城的传统风貌和格局得以有效保护和延续。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