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川的汪油饼
汪川镇位于秦州区西南部,汪川河穿过狭长的河谷地带,也为当地农作物发展和交通提供了便利,而历史文化的悠久更让人惊叹。
连城镇四方
2010年12月28日,记者前往汪川采访时正赶上当地逢集,人山人海的交易场景,让人感到这里物流的流畅。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村落集中、交通便利、经贸相对发达。
汪川镇镇长杨广盛听到记者采访当地特色文化,很高兴地领记者从繁忙的集市人群中穿过,来到镇政府南部山上的城堡下说:“这里就是十二连城遗址之一,十二连城是汪川最大的古文化遗址,也是当地人民在宋代以来,团结一致,顽强抵敌的精神写照。”
汪川镇东靠大门,南邻礼县宽川乡,西与礼县盐官相连,北与天水镇毗邻,距秦州城区70多公里。这里地势东高西低,西汉水支流汪川河从山中间的狭长地带流过,形成了河谷地带,让这里土壤肥沃、人们生活富裕。而樊罗公路、汪苏公路的穿境而过,使这里交通也十分便利。
当地“十二连城遗址”是指汪川村大城上自然村一带,在南宋时为抗击金兵南下而建立的十二座城堡,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的城堡防御体系。汪川村村民柏永勤对记者说,大约在南宋绍兴11年(公元1141年)时,宣抚司吴璘镇守秦州。为确保天水、西和平安,抵御金兵南下的铁蹄从这里踩过,制约金兵长驱直入,侵入四川。他便带领附近数乡镇的军民在汪川镇周围,依靠白龙山的自然地形地貌,建成了十二座连环城堡。这个防御体系自白关堡山脚起,至礼县宽川乡廖家寨村之间,各城堡沿山而建,城与城之间距离适中,以便防守和进攻。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堡子(城池),在秦州境内有三、四座城,礼县境内有两座。这些堡子多建在山头制高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目前,多数城池只剩一个土堆。但是,站在汪川镇一座小山的平台上,俯视一圈,恰好能看到十二个城池和建过城的山头,这就是有名的十二连城。
汪川村村民马孟介绍说,汪川镇建城的这十二座山头,因其总的山形恰如展翅飞翔的凤凰,故取名凤凰山。十二连城就建在凤凰山东西两侧的山腰高地和小山头上,与隍城、小隍城、上城堡相互对峙,形成了前呼后应,自成一体的防御体系。因为城堡之间连绵数十里,又蜿蜒迂回,气势磅礴,早在古代,当地便称其为“连城跨凤”。宽川、汪川,各有一条小河流向十二连城最前沿的隍城,两水在城前汇合,将隍城围在中央,因而有“水色隍城”之说。据老人们讲,古代,汪川附近的城堡也是当地群众躲避兵匪的主要防御工事,在清代末期时还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秦地传秦韵
“天水曾经是先秦故里,汪川一带也是中国最早的秦地之一,目前,当地秦文化遗存主要是西秦腔。汪川人不但爱看秦腔大戏,还能够自己演唱秦腔。这种传统从清代末期,流传到目前。”主管文化的副镇长强小玲指着街道旁边的一个大戏台对记者说。
柏永勤是汪川镇当地业余秦剧团的团长和主要演员,说是团长,不过是过年和重大活动时组织大家演出的负责人。他说,从自己记事开始(解放前),这个秦腔剧团就已经存在,只要逢年过节,当地会唱会吹的人,都要去唱秦腔。平时,大家在劳动之余、农闲时间也都喜欢吼几句秦腔解乏。其实,当地秦腔应当叫西路秦腔,历史上还有牛皮灯影子戏等。
这个剧团,人数最多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有50多个演出人员。直到现在,大家农忙时种地的种地、经商的经商,各干各的活,农闲时或有重大节日时,凑到一齐排练两天,便能演出。不要看这个剧团业余,据说,走出过一位西北有名的秦腔大家。柏永勤说,当地秦腔过去都是老腔演唱,是典型的西秦腔调。现在受到流行音乐和改良秦腔的影响,已经与陕西唱腔基本相同。而灯影子戏还有当地的民间小曲,保留着地方老唱腔。
记者穿行于汪川镇的大街小巷,在刘友西家的院里,看到一座已经明显倾斜的二层木楼,还保存着当地古代建筑风格。主人刘友西从冒着炊烟的木楼出来后说,这是镇上唯一的古木楼,大约建在清代时期。木楼面街的门窗,古色古香。从穿过门庭进入大院的布局看,这楼书写着汪川镇古代经贸的发达。就在记者采访将要结束时,柏永勤对记者说,天水人都知道“汪川的汪油饼”,这句话在过去多少有些贬义,但是,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汪油饼”就是一种无形的品牌,他要注册成为汪川的食品商标,从汪川的油饼、麻花等开始做起,把汪川的食品推向全市乃至西北。
昔日,天水躲之不及的“汪油饼”,今天竟要注册成为全新的乡镇食品商标。如果说,西秦腔和十二连城只代表当地古文化,那么人们对“汪油饼”的认识转变,本身是就当地文化的写照。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